县级协会设在村 村民吃上“文化饭”
孙庄村文化产业年创收超百万元
本报讯(通讯员 王保文)9月18日,在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草艺斋”,曲广芹按照高唐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囤景义的具体分工,正抓紧准备麦秆画公益培训课所需材料。
孙庄村是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孙大石的故乡,也是高唐县民间艺术家协会所在地、非遗产业集聚区。孙庄村深挖非遗资源,把原来闲置的房屋进行再利用,设置成可容纳20多项非遗技艺学习传承的文化创意空间,让众多农民吃上“文化饭”。
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三十里铺镇麦秆画走俏市场,供不应求。“2020年以来,孙庄村‘牵手’县民协联合开展非遗手工技艺培训。孙庄村及周围村村民纷纷报名参加。曲广芹在这里学习了两年多时间,已经熟练掌握麦秆画的12个制作环节,成为孙庄村文化产业的得力干将。”囤景义说。
“如今我已年过六十,没想到还能吃上‘手艺饭’。”埋头选材的曲广芹说,“我们在文化志愿服务队举办的公益培训课上学会了麦秆画的制作手艺,越做越熟练,每天能挣50元到100元不等,大家都特别高兴。”
曲广芹提到的文化志愿服务队,是由当地40多名民间艺人组成的高唐县“蒲公英”志愿服务团队。该团队在囤景义的带领下,开展麦秆画、剪纸、黑陶、木刻版画四大类非遗公益培训课程,吸引了三十里铺镇及周边乡镇的不少村民来此学艺。
“文艺惠民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坚定不移地开展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农民丰产增收的同时,让他们再端一碗‘手艺饭’。”囤景义介绍,三十里铺镇汇集麦秆画、剪纸、根雕、葫芦烫画等多种民俗工艺,不仅成立了大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还采取“合作社+民间艺术家协会+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文创一条龙产业链。如今,孙庄村的文化产业年创收超100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近年来,孙庄村主打‘文化兴村’战略,整合文化、人才等多方资源,全力打造适合村庄发展的新时代民俗文化产业。”三十里铺镇党委副书记许庆盼介绍,三十里铺镇将继续发挥大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阵地作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切入点,鼓励更多农民加入到非遗传承技艺中来。“我们还计划借文化乡村游,带动村民利用闲置宅院发展‘民宿+’新业态,提升人气,促进消费,帮助村民在现有收益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