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希望,便是光明
——读王涛短篇小说《小喇叭》有感
□ 吴福木
读完王涛的短篇小说《小喇叭》,我心中很是震撼,为其高超而曲折有致的叙述,也为小喇叭的心灵、命运。
傻女小喇叭(绰号)与有线喇叭、电线杆紧紧联系在一起,后者是小喇叭情感之维系、心灵之维系、命运之维系。“满足而幸福的微笑”是小喇叭最美的表情,而这与有线喇叭、电线杆传出的“嘤嘤”的声音息息相关,没有了这声音,小喇叭的命运必然走向“终结”。因为,人一旦没有了精神慰藉,没有了精神寄托,也就失去了一切。
小喇叭的命运,或者说她的形象,具有普遍性,而非独特的个体,小说中也体现了这一点。正是有了有线喇叭,小喇叭才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她才摆脱了与生俱来的孤独,她的生命才有了意义。这是这篇小说最为可贵、奇妙之处。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小喇叭一样的小人物,他们或残疾,或穷困,但同样需要被关注,需要爱与理解,需要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从这方面说,小喇叭既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毕竟她找到了生命的依托……
这篇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和笔记体小说的手法,小说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小喇叭的种种神态与心理都在细节里得到了描画。
读这篇小说,我想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小喇叭像格里高尔一样,是孤独的,无助的,又是渴望关爱的。家人对小喇叭的态度比格里高尔的家人对格里高尔要好些,但也传递出了无力感。尤其是小喇叭最后的死亡,更凸显了世界的残酷。
《小喇叭》在叙写个体命运的同时,再现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给人们思想与精神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小说的结尾,可见王涛的写作功底与情怀:“在我看来,她那只不时弯曲的手指并不是敲击在电线杆子上,其实是在华丽的琴键上跳跃,从而让它制造出色彩斑斓的宏大声响。通过它,这个孤独而可怜的小喇叭才能与外部的世界相通,才能让她的灵魂在广大的天地间越走越远……”小说的结尾充满思考,读者顺着作者的笔端,游过凄美的草木,潜入苹果花碎了满地的果园。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物质不行,没有精神更不行。有了物质,还要有精神的依托、抚慰。找到了精神的附着物,生命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精神如果飘然不存,人也就空落无依了。
这篇小说的意义是什么?我愿以鲁迅先生的话回答:“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