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驾鼓敲响时代赞歌
文/图 本报记者 赵琦
临清是文化名城,深厚的运河文化孕育了众多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项目临清驾鼓便是其中之一。锣鼓一敲,一呼百应,这是临清驾鼓激昂的开场白,没有过多渲染,就足以成为全场的焦点。10月15日,记者采访了临清驾鼓非遗传承人洪林。在几代传承人的坚守下,临清驾鼓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活态传承的发展之路。
历史
由战鼓演变而来
临清驾鼓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形式,一般由二十四面鼓、八面点锣和两面大锣组成。鼓声洪亮,气势磅礴,因此,临清驾鼓会,又有“威武会”之称。
临清驾鼓的历史起点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史学界有一种说法:临清驾鼓,起源于东汉的战鼓,在唐代演变成打击乐器。
“击用两杖,其声焦杀鸣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清风,破空透远,特异众乐。”唐代《羯鼓录》一书,对羯鼓的乐器形制、演奏特点进行了详细记载。唐明皇精通音律,喜奏羯鼓等乐器。当年,他还曾在宫内组织了一个鼓队,鼓队时常演奏。有学者考证,当时的羯鼓即现在所说的驾鼓。
关于临清驾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1763年,乾隆皇帝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船经临清时,船上随行者鸣锣击鼓以显龙威。当时的临清码头工人对雄壮的鼓声甚感兴趣,便有意学习敲打鼓点,后来便有了临清驾鼓。
特点
演奏形式灵活多样
如果你见过临清驾鼓的演奏现场,或许会对“震撼”一词有新的认识。10月15日,聊城市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式在聊城体育场举行,作为开幕式的迎宾节目,锣鼓一响,队员们顺势打起了手中的驾鼓,他们手握鼓槌,振奋地敲击着鼓点。
队员们通过交叉敲击鼓边、鼓沿以及鼓槌相击等,继而形成丰富的音色。他们极具爆发力的现场演奏,赢得看台观众阵阵喝彩。
“临清驾鼓,由鼓、点锣和筛锣三种主要乐器构成。”洪林说,演员们通过演奏,形成丰富的音色,铿锵有力、气势雄壮是其主旋律。
在表演形式上,临清驾鼓特有的“圆场”和“行街”表演形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行街时,点锣领头在前,起指挥作用,鼓成两排纵队,筛锣由两人抬着,一人敲击,边走边演奏。鼓点的变换要看前面点锣的指挥。当行至十字街口或广场时,鼓队围成一个圆圈,筛锣居中,点锣面对筛锣,立于圈内一侧进行演奏。
在表演风格方面,临清驾鼓既可以表现威武雄壮、庄严肃穆的气势,又可以营造欢快活泼的气氛。
如今,临清驾鼓演奏的曲目主要有《点鼓》《老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长鼓》《滚鼓》六首,均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
坚守
青年学生接过“接力棒”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传承,只有根基稳了,枝干才能茁壮成长。
洪昕冉今年21岁,正读大四,是临清驾鼓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受父辈熏陶,7岁时就跟随父亲洪林学习鼓技。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及父亲的口传心授,洪昕冉逐渐掌握了驾鼓技艺。
参加聊城市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洪林选了很多青年学生当队员,唐延伟、牛思雨、晁心宇……说到这些人的名字时,洪林满是自豪。有些人只学了几个月的时间,从接到参加这次运动会的通知开始,大家就精心准备。在与这些青年学生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他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热爱。
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中,青少年为其增加了无限可能。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洪林会站在孩子们中间,手持鼓槌演示驾鼓敲打技法。“广泛普及驾鼓演奏知识,认真做好传习工作,是传承人的职责所在。教孩子学习驾鼓,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洪林说。
融入当下,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在洪林的带领下,临清驾鼓的成员远赴海南、贵州等地,参加各类比赛,斩获无数荣誉。借力传承文脉、活化非遗的东风,把握机遇,砥砺深耕,临清驾鼓的声音,将会世代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