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博物馆+”创新发展路径初探

□ 崔翔

博物馆是认识一座城市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一张城市文化名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博物馆运转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期待,博物馆从业者需要以博物馆为轴心,探索“博物馆+”发展路径。“博物馆+”是解锁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金钥匙”,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市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文创产品的研发。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整合下属光岳楼、山陕会馆、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等文博场馆丰富的文物资源,打造“聊城有礼·聊表心意”文创品牌,设计生产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如文创雪糕、折扇、杯垫、茶具、帆布包等。二是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目前,聊城各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文物信息,既可以保护文物,又可以随时调取信息。三是展陈手段不断创新。改陈之后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采用VR技术再现了运河聊城段元明清时期的繁荣场景,观众还可裸眼观看3D影片“飞阅大运河”。四是创新社教活动形式,将文博场馆打造成青少年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博物馆结合非遗体验、节气习俗等,策划开展各类少年儿童沉浸式体验社教活动,如“与大家同行”“聊城八景进校园”“小小讲解员”等活动,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

目前,我市“博物馆+”创新发展实践刚刚起步,如何通过“+研学”“+文创”“+旅游”等方式拓展博物馆功能,让博物馆讲好“聊城故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以“博物馆+”助力建设“两河明珠”城市。各博物馆应提高站位,将自身发展融入“两河明珠”城市品牌建设中去,推进“文旅兴市”,助力打造文旅名城。改造提升后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大运风华——运河文化陈列”隆重开展,聊城市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大河长歌——聊城黄河文化展”正在有序推进,两个展览将深度阐释“两河明珠”城市的深厚文化内涵。

二是聚焦群众需求,依托各博物馆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博物馆不仅是保存与展示文物的场所,还是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各博物馆应通过“博物馆+”开展各类教育研学、公益鉴宝、文艺展演等活动,提升市民文化认同感。

三是通过特色博物馆建设推动我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学习历史、开阔眼界,参观博物馆正逐渐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一个重要选择。面对文旅消费的升级换代,我市各博物馆要“主动接招”,通过“+旅游休闲”“+教育研学”“+文创产品”等途径提升博物馆的附加值,不断推陈出新,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

“博物馆+”创新实践在聊城文化传承发展中充满了无限可能,它不仅对博物馆服务水平的提升、社会教育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要深入推进“博物馆+”创新发展实践,为提升“两河明珠”城市文化软实力贡献文博力量。

(本文为2023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课题“‘博物馆+’创新体验在聊城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系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兼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

2023-10-1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0226.html 1 “博物馆+”创新发展路径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