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辉煌记忆
——探访聊城地委专署旧址纪念馆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马永伟
在聊城水上古城道署东街南侧,有一处颇具年代感的院落,砖墙红瓦,满墙的爬山虎。走进院内,一堵红砖墙中间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尤为醒目,这里就是聊城地委专署旧址。
聊城地委专署旧址纪念馆位于聊城地委专署旧址院内,由原聊城地委领导办公室及宿舍改造而成。馆内重点展出了1948年—1976年间发生在聊城的重大事件的照片。其中,阳谷县石门宋农业生产合作社曾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聊城手表厂更是一代聊城人的历史记忆。
阳谷石门宋养猪经验
曾在全国推广
阳谷县石门宋村地处黄河北岸,地势平坦。资料显示,1952年春,石门宋村成立了石门宋农业生产合作社,宋长生为社长。为了增加肥料,经过集体讨论,宋长生作出了养猪积肥的决定。经历各种困难,集体养猪终于成功。
1955年,看到集体养猪效益好,群众养猪热情高涨,公养、私养猪达400余头。积肥也相应增多,当年,合作社的粮食获得大丰收。年底,合作社被评为阳谷县一等丰产社,宋长生被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从此,石门宋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阳谷县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1955年底,石门宋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该社仅仔猪就繁殖了4000余头,不仅让社员获得了不菲收入,而且产生了大量积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1956年春,山东省委召开第二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石门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关负责人参会并作了典型发言。会后,发言稿被刊载于当年《农村工作通讯》第二期。毛主席看到这篇文章后,于1956年11月9日作出批示,倡导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石门宋发展养猪事业的经验。
在聊城地委专署旧址纪念馆展出的照片中,既有社员一起砌猪圈的场面,也有养猪姑娘在养猪场喂猪的场景。
“这些照片太珍贵了,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10月16日,在聊城地委专署旧址纪念馆,来自吉林的游客黄晓明感叹。
聊城手表厂
一个时代的印记
在聊城地委专署旧址纪念馆展出的原聊城手表厂照片中,一张立体手表照片引人注目。
烟台钟表厂军工分厂于1966年在聊城选址建厂。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厂先后研发和生产了一系列用于海军舰艇的仪器、仪表。
1970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根据上级指示,该厂组织研发民用产品,生产机械手表和石英电子表等几十种产品。自此,该厂的产品走入平民百姓家。1980年,该厂更名为山东聊城手表厂。20世纪80年代,手表厂职工一度达到3000余人,成为原聊城地区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
“你看,那时的元宵灯会多热闹!”市民赵长江在照片前感慨。1985年,山东聊城手表厂率先在元宵节期间举办灯会,赵长江依然记得当年的热闹情景。赵长江说:“手表厂在聊城是响当当的企业,效益好,工资高。不夸张地说,在那个年代,手表厂的大姑娘小伙子相亲都很‘吃香’。”
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曾经的峥嵘岁月,述说着聊城的过往。
为了对聊城地委专署旧址进行保护传承利用,我市有关部门按照“红色记忆+非遗空间”的主题进行了布局,以红色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传承和体验基地为发展方向,将其打造成红色教育和非物质文化产业园。目前,此处已成为不少市民游客喜爱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