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照顾失能失智老人,他们说——
“我们是老人们的‘编外儿女’”
□ 鞠圣娇
“爷爷,咱把床摇起来坐会儿,等会儿就吃晚饭了。”10月24日下午4时许,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养中心13病房,护理员马振雨对躺着睡觉的老人张玉生(化名)说。她语气轻柔,称呼老人为“爷爷”,像是老人的亲孙女一般。
护理员,是马振雨考入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在该院医养中心,护理员和护士、医生,共同为入住老人提供24小时照护服务。
照顾老人,年轻的他们很在行
从早7时到晚6时,马振雨负责照护4名老人,她从不走远,时刻关注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她的“办公桌”就是设置在病房里的一张休息椅。
这里的27名护理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心细如发,充满青春活力,为病房带来不少欢声笑语。
张玉生因为腿部血栓需要卧床,由于皮肤老是痒,他总忍不住去抓挠。马振雨经常跟老人聊天,转移他的注意力。老人爱讲过去的事儿,马振雨听了一遍又一遍,但仍不厌其烦地听,只要老人开心。
喂饭喂水、擦洗身体、整理床铺、收拾大小便、吸痰、翻身、观察病情……这些都是马振雨的日常工作。“小马很负责,老人有她照顾,我们做儿女的很放心。”同病房里罗爷爷的儿子说。
罗爷爷今年85岁,病情危重。马振雨兑好水,确定温度合适后,用针管注射到老人的鼻饲管中。老人的血氧一旦有变化,马振雨就会立即处理。
“我想躺会儿。”张玉生提出要求。马振雨像哄小孩一样:“马上吃饭了,再等等啊。医生说今天得坐会儿,我们得听话。”
下午4时30分,餐厅送来了晚饭。当天的菜是白菜丸子炖豆腐,喝的是小米粥。医养中心的饭是特别制作的,软烂、有营养,方便患者消化吸收。饭冷得差不多了,马振雨把丸子切成两半,慢慢喂老人,老人们吃得很香。
用心倾听,他们会“读心术”
下午5时,护士长黄珂、副护士长俞传青和夜班护士赵燕敏、徐珊珊照例来到病房查房,查看老人们的身体状况。
10病房的张奶奶这天过生日。吃过生日蛋糕后,护理员为她做了一碗“长寿面”。
“奶奶,今天高兴吗?”“高兴,谢谢你们!”老人有些耳背,俞传青在她耳边喊话,又用写字板跟老人沟通。“好好歇着,过两天带你下楼玩!”“好!”
吃过晚饭,9病房的林奶奶、张奶奶想活动一下。护理员刘春雨握着林奶奶的双手,跟着她的脚步,缓缓倒着走。张奶奶腿脚利索些,她扶着栏杆,在黄珂的搀扶下,走了一小会儿。“老人们能不能下床运动,需要医生评估,指脉氧监测还得合格。”黄珂说,两位奶奶刚入院时无法行动,张奶奶还大口咯血,经过治疗,她们生活基本能自理了。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养中心收治的大多数是其他医养中心不接收或从ICU转出的失能失智老人,有的老人只能卧床,有的老人神志不清、作息昼夜颠倒。和这些老人朝夕相处,医养中心的护理员和护士学会了“读心术”。
护理员谢存国照顾的老人中,有一位喜欢用哭表达情绪,有一位只会说“是”“不是”“好”等简单的话语。谢存国跟他们相处了半年,能猜出他们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老人伸出食指,比画‘1’,我问他是不是想吃东西、喝水,他摇头。我反复问都问不出来什么意思,存国一下子就能猜出来,老人想见见自己的医生。”同病房一位老人的女儿直夸谢存国厉害。
传承爱心,医护人员尽职尽责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养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山东省首家经省红十字会批准成立的敬老、爱老养老机构,一代代医护人员在这里奉献青春、传承爱心。赵燕敏、徐珊珊等护士都当过护理员,深知护理失智失能老人的不易,对年轻护理员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也希望老人们的余生过得舒服一些。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一些老人可能上一秒还在吃饭,下一秒就去世了。”赵燕敏说,老人入院时,他们会给家属讲清楚病情,希望家属能多来看看老人。有时,他们也会做“恶人”,如果家属拿来的食物不适合老人食用,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让家属拿走。
医养中心硬件设施在不断提升,植入芯片的电动智能护理床能实时监测卧床老人的心跳、呼吸频率,如果低于危急值,就会报警,这大大方便了护理员的工作。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老人们渴望被关注,我们是老人们的‘编外儿女’,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黄珂说,他们付出了真心,也换来了老人和家属的认可,很多老人把医养中心当成了家,有的甚至住了十几年。
晚上8时,探望老人的家属陆续离开,病房里安静下来。值夜班的护理员开始每半小时巡视一次病房,为睡着的老人盖被子、翻身,以免他们着凉或者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而生褥疮。有些老人半夜醒来,护理员会及时询问他们是否要喝水、是否需要大小便。
这就是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养中心医护人员平凡而又普通的一天。值班的医护人员时刻不能放松,如果老人的身体有突发情况,他们会随时组织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