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70年前,阳谷哨曾登上《北京日报》

20世纪80年代,李保正(后排右一)在吹奏阳谷哨

□ 耿仁国

70年前,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报》第三版“文化生活”栏目,发表了一篇文章《阳谷哨——一种民间乐器》:“在北京街头,常见一个农民卖一种泥制的哨子,能吹奏很动人的民间小调。这个农民叫李保正,泥制的乐器就是他发明的,他的家在山东省阳谷县,因此这种哨子叫‘阳谷哨’……”

阳谷县位于黄河、运河、金堤河三河交汇之处,民间文化积淀丰厚。历史上,当地人就会使用胶泥捏制泥哨吹着玩儿,这种类似埙的小玩意当地人称为“咕咕虫”。

李保正(1921—2001),阳谷县寿张镇大郭村人,民间艺人,阳谷哨创制人。他只读过三年书,从小就喜欢玩乐器,特别喜欢玩芦管或竹管制的哨子。他在家务农,常在农闲的时候玩胶泥,并捏制可以吹响的长短哨管,形状很像泥葫芦。他自己摸索着学习吹奏。这种乐器的音响效果和苇哨、柳皮哨差不多,虽然没有音程的变化,但已构成后来阳谷哨的初步模样。

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李保正在泥葫芦上钻了2个眼,吹起来比先前好听多了。他又捏制了在上面钻上3个孔的泥葫芦,渐渐可以吹出花腔和颤音;后来他又改钻成5个孔,虽然自己没有音律的基本知识,但已可以吹奏各种民间小调。为了吹奏出更加悦耳的声音,他又按照竹制竖笛的样子做出一个扁嘴,加上7个孔和1个风孔,就成为今天这种阳谷哨的原始模样。

为了让泥哨结实耐用,不怕摔碰,李保正用传统的烧窑方法,将晒干后的泥哨烧成像瓦盆似的陶器。由于没有烧窑的经验,他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烧制成功。

1944年,李保正23岁。那年农历正月十四,他带着第一次制作的泥哨到阳谷县城售卖。他用一个包袱包着泥哨,自己只拿出一个,站在阳谷东街小隅口,吹奏起民间流行的《二姑娘要陪送》《十杯酒》《斗鹌鹑》等小曲儿。一开始,人们只是围着他听、看,没有人买。当时的人们连糊口都难,谁有闲钱买玩意啊!他当时有些灰心,想回家去。这时,一个卖馍馍的掌柜,用当时能买两个烧饼的5元钱买了1个泥哨,接着卖水饺的店主也买去1个,另外一个十三四岁的学生也买了1个,其余的也被人们抢购一空。这让李保正有说不出的喜悦。

以后,每年冬天农闲时,李保正就在家里制作泥哨,春节后到集市或庙会上去卖,并当场把吹奏的方法教给买哨的人,很受群众欢迎。于是,他把制作泥哨作为副业,每年冬天能制造三四千个,一到春天很快就能卖完,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手艺人。

1952年,李保正第一次到北京,他用小手推车推去3000多个泥哨,不到10天就卖光了。为了增强音响效果,他在每一个哨的右首都钻1个孔并贴上苇膜,这样不但可以吹出8个音,而且可以吹出颤音来。有段时间,每当他出现在北京街头吹起泥哨,就立刻被群众包围起来。李保正制作的泥哨以其优美的音色和简便的吹奏方式,博得了北京人的喜爱。

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查阜西就在北京街头买过李保正的泥哨。查阜西用它吹奏《秧歌舞曲》,音色响亮悦耳,由于一时没有恰当的名称,便计划将其定名为“秧歌埙”,并专门写了一篇短文记述这一乐器的来历和价值。

1953年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著名琵琶演奏家杨大钧在听了李保正的演奏后,表示愿意帮助他改进泥哨。在杨大钧的指导帮助下,李保正到中央美术学院陶瓷附属厂试验制作瓷哨。制作成功后,李保正把改良后的泥哨赠给了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的各地音乐家们。

1953年4月,李保正拜访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音乐理论家赵沨。赵沨听了他的演奏后,介绍他拜访了文化部副部长、著名物理学家和戏剧家丁西林。李保正介绍了泥哨的制作过程并演奏了一些山东的民间曲调。丁西林听过他的演奏后非常高兴,认为泥哨这个富有群众基础的民间乐器一旦经过科学改良会用途更广。虽然它的音域有限,但音色优美,可以作为一种高音部乐器编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其地位类似西洋管弦乐队中的短笛,它本身既可以独立演奏,也可以靠其特殊音色增强整个乐队的演出效果。

1953年9月,赵沨将李保正制作的泥哨定名为“阳谷哨”。阳谷哨从此吹响全国。

1965年,在一次赶集卖哨时,李保正和一个小伙子的画摊相邻。画摊主人叫辛福春,是阳谷城北姜庄村人(今属阳谷县侨润街道)。李保正叹服小伙子的画逼真,而辛福春也对一个个圆溜溜的泥哨产生了浓厚兴趣。懂乐曲的辛福春拿起一个泥哨便吹起来,美妙的韵律顿时吸引了他,也吸引了在场的所有人,辛福春非要拜李保正为师不可。

看到眼前这个懂音乐的小伙子这么坚持,李保正爽快地答应了。

1983年,年过六旬的李保正为了使阳谷哨制作后继有人,将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压箱底的泥哨制作工具全部给了辛福春。

接过老师的工具,辛福春不断对哨子进行创新和改进,他根据泥哨内腔空间的大小和吹孔的位置不同,设计出了不同音质的泥哨,由最初的3个孔逐步增加到9个孔、10个孔,能吹出包括5个半音、12个平均律的曲子。他还把绘画和雕刻艺术融进泥哨制作之中——把泥哨捏制成鸟、鱼、龟、兽等形状,或在泥哨上雕刻出花草、龙凤,或用油彩绘制出秀美的山水。经过他的巧手制作,阳谷哨不仅是音色优美的乐器,而且成了美观的艺术收藏品。

阳谷哨是一种简易而轻便的民族乐器,它的原料是北方各地普遍出产的胶泥,制造的工具则是几种简单的竹刀和铁条。制作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又由于它本身便于携带,吹奏方法易于学习,阳谷哨很快得到广泛普及。

阳谷哨既像“埙”又似“哨”。“阳谷哨”与“埙”的不同之处在于,“埙”的吹奏孔是在顶部的一个简单的圆孔,吹奏方法较难掌握;而“阳谷哨”的吹奏孔则形同“哨子”的嘴,扁长且有一个圆形的风口,吹奏省力,老少咸宜。

阳谷哨演奏时用嘴控制气流,声音清脆响亮、婉转悠扬,可吹奏多种民间小调及流行歌曲,也可为山东梆子、两夹弦等地方戏曲伴奏。在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时,阳谷泥哨更见功力,啁啾的鸣叫声悦耳动听,非常逼真,令人称道。

2002年起,辛福春作为阳谷哨的第二代传人,连续参加聊城市举办的各种民间文化艺术节,并获得过“民间绝活现场制作、吹奏演艺大赛”金奖。2006年5月,他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文化遗产博览会,同年6月又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

阳谷哨被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编入世界大典,并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及《活化石》《阳谷县志》《匠心神韵聚聊城》等书刊中。

(图片由作者提供。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

2023-11-2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1625.html 1 70年前,阳谷哨曾登上《北京日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