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老工艺焕发新活力
——传承与创新中的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文/图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月29日,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赵文连向笔者讲述了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我从景永祥老师手中接下了贡砖烧制技艺的接力棒,我要在景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和‘光大’两大任务。”当日,在临清市贡砖生产基地之一——临清市祥砖雕塑工艺品有限公司,赵文连说。
明清时期,临清砖因其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等特点,成为修建宫殿、城墙的特供用砖,北京故宫、明十三陵、天坛等皇家建筑都用了临清砖,因此临清砖也被称为临清贡砖。
临清市祥砖雕塑工艺品有限公司坐落在临清市新华路街道西陶村村南,占地50亩(一亩合666.7平方米),建设有临清贡砖博物馆、生产车间、会议室、培训室等,有40名技艺师,目前能生产各种型号的青砖,年产量300万块,主要销往北京、河北、河南以及山东的菏泽、泰安、临沂、蓬莱、曲阜等地,年利润80余万元。
谈及贡砖烧制技艺的传承,赵文连说:“我于2014年来到公司。那时候,景永祥老师专门烧制青砖,我专门烧制咱当地使用的红瓦。后来,景老师年纪越来越大,就把贡砖烧制技艺传给了我,我成为第六代传承人。”
赵文连对贡砖烧制技艺情有独钟,如今,他吃住在基地,精心烧制每一块贡砖。“作为传承人,不仅要传承上一代的技艺,还必须有所创新。从去年开始,我把工作重点转向了非遗衍生文创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采取“非遗+文创”的模式,生产了故宫青砖质地的舍利宝塔、鳌头矶、镂刻镇纸、贡砖茶盘、贡砖花盆等文创产品。”赵文连说,他带着这些文创产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展览,山东电视台也对这些文创产品进行了展播。
今年10月,赵文连代表临清市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交流会,他的作品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关注;同月,赵文连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发展论坛,并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组委会授予“‘十四五’中国非遗(临清贡砖)创新人物”荣誉称号;11月27日,他在北京参加了2024年“百杰贺岁国际春晚”节目录制,并把自己最得意的产品带到了节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