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氏金石传拓传统技艺传承人白兴亮——
慧心妙艺拓春秋
文/图 本报通讯员 陈丽媛
本报记者 张承斌
12月5日,走进莘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石传拓传统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白兴亮的工作室时,他正在制作拓片。只见他将一张浸湿的宣纸轻轻覆盖在一块刻石上,反复扫压,排出空气,使纸张紧贴石刻凹纹。纸张稍干时,他又用蘸朱砂的拓包游走拍打。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刻石上的文字一一浮现在宣纸上。
金石传拓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复印术”,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为书法、绘画、雕塑等研究提供了信息资料。
明清时期,山东白氏金石传拓传统技艺选用宣纸和砸拓进行传承,拓印时先把浸湿的宣纸敷在凹凸不平的文字或图案上,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凹槽,纸张稍干之时均匀上墨,宣纸揭下来即成一张黑白分明的拓片,拓片装订成册即为拓本。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如今,山东白氏金石传拓传统技艺重新兴起,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
山东白氏金石传拓传统技艺是以保护金石文献为主要目的的转印复制行为,拓片便于专家学者对金石碑刻进行学术研究,同时有利于久远收藏。金石传拓对象繁多,既不失原石碑文风貌,又能表现出多种风格。
白兴亮守正创新,掌握了一套完备的上纸、调墨方法,提炼出“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的20字理念,总结出“因碑用纸、因纸用墨、因碑施艺、因纸施拓、因天施拓”操作规范,结合擦拓、扑拓、揉拓、点拓等技法,既做到了用工精良、作品唯美,又将“因拓损碑”的程度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