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不“晚”,相逢正当时
□ 孙利
我与《聊城晚报》的结缘还得从一次朋友聚会说起。
当时我和几个朋友正在饭店聚会,酒喝得可以说刚刚好,处于微醺状态。
我们几个人相谈甚欢,从天文地理聊到人生哲学;从唐诗宋词聊到《丰乳肥臀》。一个个口吐莲花,妙语连珠,根本停不下来。以前也是我们几个人相聚,怎么没发现这么博学呢?
正当我们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不知谁提出建议,让在座的每一位讲一个历史故事,如果讲不出来就罚酒一杯。
我们毕竟才疏学浅,没几轮下来人人憋得脸红脖子粗,再也说不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正当大家面面相觑游戏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饭店老板掀开布帘,抱着一摞报纸走了进来。
“各位朋友,这里有故事,有新闻,可以‘现学现卖’。”
老板这一举动,让在座的我们备感意外、错愕,进而转化为“柳暗花明”。
老板抱的这摞报纸就是《聊城晚报》。晚报不“晚”,在我们自吹自擂、不知几斤几两的时候遇见了,真是相逢正当时。从此以后,我记下了《聊城晚报》的名字,每天都会阅读。一开始我是借着看,后来感觉不过瘾,于是自己订了一份,这一订就是三年。
《聊城晚报》内容丰富,有社会新闻、人文知识、法治故事,还有服务类信息,让人看了耳目一新、增长知识。尤其是《聊聊文物》《口述》《桥见聊城》《老照片》等栏目内容更是亮点频出,让人百读不厌。
报纸读得多了,渐渐有了写作投稿的冲动。于是我找来电话,和编辑老师取得联系,细心听取他们介绍各个版面的特色、需求等。平时在单位我也喜欢写写画画,本来有些写作的底子,再经过编辑老师的引导、帮助,不出半年就有了收获,在报纸上连续刊发了几篇稿件。更让我自豪的是,我被原聊城日报社评为2022年度副刊优秀通讯员。
这些年,《聊城晚报》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提升。我衷心祝愿《聊城晚报》越办越好,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