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数量为123.3万
养老问题,聊城这样应对
本报记者 苑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12月11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数量为123.3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9.2%,其中65周岁以上94万人,80周岁以上15.1万人。据预判,到2030年,我市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86万,占全市人口数比例将达到27%,老龄化率大幅增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在资金、土地、融资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吸引社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需求相比,我市养老服务的丰富性、有效性和覆盖面还远远不够,扶持政策不健全、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活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构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不久前,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聊城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方案提出,未来三年,我市将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养老服务用地保障,形成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新建城镇居住区、已建成的城镇居住区,分别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15平方米且单处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和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2025年年底前,全市改造不少于5900户。
推进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关系,2025年年底前,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养老服务。发展“互联网+养老”,依托全市智慧养老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服务安全智慧化监管,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立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推进养老服务品牌建设,按照“一市一品、一县一品”原则,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
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
未来三年,我市民政部门将重点推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其中,在县级层面,至少建有1处以失能特困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敬老院,引导社会力量重点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在街道层面,新建或依托现有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乡镇层面,新建或依托现有敬老院发展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层面,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幸福食堂等设施。在家庭层面,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引导发展家庭养老床位,依托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到2025年,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
培育养老服务人才
未来三年,我市将采取多项措施,为社会输送养老服务人才,满足社会相关需求。
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依托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大对养老院院长、养老护理员、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家庭护理员等养老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每年培训不少于3000人次。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市内大中专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心理、康复、护理、营养、社会工作、养老理论研究等专业人才,对符合条件的院校给予奖补,激发院校开办养老服务专业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将养老服务列为校企合作优先领域。
完善专业人才激励机制。拓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与职业技能等级配套的薪酬激励机制。定期举办全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最美养老院院长、最美养老护理员选树活动,加强对养老护理员先进事迹与奉献精神的宣传报道,提升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