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庄往事
□ 耿仁国
张秋镇翟庄村位于阳谷县城东18公里、张秋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处,东临张秋西街、南接桑段营和城坡村,西与十五里园镇孙关村相望,北靠阳张公路,村落呈长方形。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村村民在党支部书记段存良的带领下,意气风发、艰苦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段存良(1930—2013),共产党员,1954年任翟庄初级社社长,1956年任翟庄高级社社长,1959—1976年任翟庄大队党支部书记。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获得粮、棉、菜大丰收,成绩显著,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多次参加华东地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受到奖励。
一
新中国刚成立时,翟庄村和其他村一样,也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1959年春,29岁的段存良担任翟庄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后,经过走访调研,和村里全体党员讨论、分析后认为,先从改造田地开始,只有粮食丰收了,老百姓才能填饱肚子。当时,村西三里外有田地二百多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但整个地块坑洼不平,还有沟,被称为“三岗五沟十斜坡,上下相差三尺多”,干旱的时候庄稼能旱死,到了雨季,水深可达一米多,经常颗粒不收。
段存良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动员大会,向大家发出了动员令:“想吃饭就得干,只有干才能吃饱饭。”在段存良的带领下,村里大搞土地平整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日复一日,对环村土地上的五大深沟进行平填,划块平整,并打机井6眼。经过三年奋战,终于把颗粒不收的二百多亩涝旱田变成了平整的高产稳产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连年秋涝,段存良带领村民在积水地里种多穗高粱,抗灾自救。
1962—1965年,化肥极其短缺,为使粮食高产,必须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1964年,段存良积极响应上级提出的“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号召,充分认识到养猪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能积攒土杂肥,还能解决化肥紧缺的问题。因此,在村集体不富裕的情况下,村党支部筹集资金建起占地12亩、存栏量340头的养猪场,实行集体养猪,并鼓励社员户养。利用暑天高温,该村还发明了高温造肥法,小麦亩产远超其他村庄。除了向国家交公粮、爱国粮,村上留有余粮和备战粮,社员每年还能分到几十公斤小麦。
同时,段存良带领村民创新种植模式,实行粮棉间作,使粮棉产量再创新高,这样一亩地顶二亩地收,全村社员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段存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建设。1966年,翟庄村办起了磨坊、油坊。1968年,该村购置全县第一台长春产28马力(1马力=735.5瓦)拖拉机。1968年到1978年10年间,翟庄村拥有大型拖拉机十几台,小麦收割机4台、播种机9台、抽水机不计其数。
二
村集体富了,段存良想得最多的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1963年,村里建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70年,全村实行合作医疗,社员在外地看病如有单据可在该村卫生室报销,村内还建有代销点和大型会议室、招待所。
1973年,翟庄村大力发展养猪业,新建猪圈50排,养猪场占地面积达到30多亩。同时栽植了榆树和白杨树,对猪舍起到了遮阴的作用。
1974年秋,济南天桥区23名知识青年来翟庄村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村里为知青新盖了20间瓦房、4间厨房,免费为知青提供食宿。
1976年,翟庄村集体年收入达15万元,实现每个工分折合1元。当时的翟庄村户户有余粮、人人有保障,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三
翟庄村历史上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翟庄村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这片热土上辛勤劳作,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70多亩,品种有苔菜、油菜、西葫芦、笋瓜等20多个品种。进入新时代,村里种植蔬菜的农户越来越多,张秋大集上零售的蔬菜大部分是翟庄村产的,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到2019年,翟庄村的经济业态更加丰富,有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水果产业等,涌现出多个致富带头人,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