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养薄葬”成风尚

临清市新华路街道殡葬改革亮点不少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早就听说临清市新华路街道在殡葬改革方面亮点不少。12月10日,记者到该街道进行了采访。“从7000元降到3000元,一场白事可节约4000元。这是我们辖区林园村殡葬改革后的新变化,其他村也都在执行新的殡葬制度。”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委员贾桂强说。

“节省+服务”是特色

“前不久,老吴家过丧事,从接送到入葬,整个下来才花了3000元,要在过去,怎么说也得七八千。”林园村党支部书记王秋祥说。

林园村是个拥有1300户3300人的城中大村,由于村大、姓氏多,管理不到位,导致过去在丧葬习俗上一直因循守旧。王秋祥说:“旧的殡葬服务都是变着花样抬高价格,搭灵棚要钱,接运遗体要钱,穿寿衣还要钱,而事主对此虽然苦不堪言,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伸着脖子被‘砍’。这不仅让事主在经济方面蒙受巨大损失,还严重损害了殡葬文明。”

为此,林园村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投资180余万元在憩园新建了一处殡葬服务中心。该中心包括大型现代化殡仪厅3处,来宾接待就餐厅一处,殡葬祭品厅一处。还购置了水晶棺、车辆等丧葬设施,配备了专业的服务人员。只需一个电话,服务中心就会实施一条龙服务。

“本村群众,只要按文明节俭的路子办,由红白理事会介入,事主的开支都会大幅度下降。”王秋祥说。

“奖励+赡养”是铁律

古楼村也是一个城中村,人口1500人,曾经被授予“省文明村庄”“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老年幸福村”等荣誉称号。

“这几年,我们收获了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特别是沿街门店这一块,每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同时,我们还积极培育专业化农村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开展各类农产品网上销售等业务,最大限度地扩大收入。村集体富裕了,我们想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群众提高素质,得到实惠。”古楼村党支部书记张桂祥说。

提到厚养薄葬的情况,张桂祥介绍说:“厚养薄葬喊了好多年了,一直没有效果,后来我们把这项规定写进了《村规民约》。只要事主按照规定办,还能得到几千元奖励。”

张桂祥把《村规民约》递给我们,打开一看,内容很全面。其中在《家庭赡养义务》中规定,儿女应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并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尽心扶助、关心和照料,可定期支付一定数额的赡养费。当父母生病、年老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应承担所需的医疗费、生活费,还应尽心护理、照料父母;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儿女不孝敬父母,通过本人的父母或他人举报,村委会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儿女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其限期改正,如拒不改正,村委会将协助被赡养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村会计张金江介绍,奖励和赡养是他们殡葬改革后的“铁律”,对有损村名誉、败坏村形象的现象,他们都会坚决抵制,厚养薄葬已经成为新风尚。

“在丧葬改革中,我们还做了两件具体工作:一方面动员街道、社区、村居三级文明实践志愿者开展轰轰烈烈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更有大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向全街道的红白理事会成员颁发了正式聘任证书,红白理事会已经成处理红白事的主导力量。”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亮说。

2023-12-14 临清市新华路街道殡葬改革亮点不少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2922.html 1 “厚养薄葬”成风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