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非遗 “火”了乡村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本报通讯员 苗鑫
“这样的葫芦不仅色泽鲜艳,而且不容易褪色。传统手工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具生命力。”12月17日,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新村返乡大学生莫俊玲告诉记者,传统的葫芦工艺主要以雕刻、烙画为主,但是经过改良创新后的东昌葫芦更受年轻群体喜爱,在电商直播间里,月销量能达到1000多个。
路庄新村被誉为“中华葫芦第一村”,已有300多年的葫芦种植历史。在这里,百姓种植、加工葫芦,95%以上的人都在做葫芦生意。每年9月中下旬是葫芦收获的季节,路庄新村家家户户都在晾晒葫芦,青白色的葫芦接受秋日暖阳的润泽,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东昌葫芦精准地满足了“人以群分”的市场需求,也说明了非遗产品能做出大品牌、大产业,成为发展前景光明的民生产业、绿色产业,助力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东昌府区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扣“乡风文明”建设总方针,充分发挥区文明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的作用,与相关职能部门衔接沟通,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东昌府路径”,为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东昌府区坚持“党建引领、治理有效、培育典型、挖掘特色”的工作原则,着力打造富有乡村特质的文化产业。该区着眼群众需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惠民活动;发掘农村本土文化,创新开展“非遗+研学”等活动,承办研学采风等各类活动,强化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以文化“小切口”助推乡村振兴“大文明”,擦亮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的最美底色,以非遗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文化“硬发展”。
东昌府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木版年画与潍坊杨家埠年画并称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的两朵奇葩,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东昌木版年画现分布于古城区内东关街、清孝街以及堂邑镇许堤口村、梁水镇大赵村等地。
东昌木版年画是东昌府区及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现象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又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12月15日,记者在东昌府区“山东手造·东昌府礼”展示体验中心看到,东昌毛笔、堠堌熏鸡、魏氏熏鸡等26家企业、42种产品入选“山东手造·东昌府礼”第一批旅游商品。
在福多多花饽饽摊位前,粉色福袋系着绿色丝带,冒着热气,挑逗着顾客的味蕾。由寿桃、牡丹花、福袋、金元宝等不同颜色、造型的花饽饽组合成的中式蛋糕,有着健康、幸福、吉祥的寓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糕面点好看又好吃,深受消费者欢迎。
今年7月份,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在东昌府区举办,这也是全区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选手同台竞技。东昌府区花式面点师刘立敏在面花制作项目中斩获二等奖。
“山东手造·东昌府礼”展示体验中心依托非遗和传统工艺,汇集了东昌木版年画、东昌雕刻葫芦、东昌澄泥砚、东昌毛笔等特色手造产品,并在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中不断发展手造新业态、新产品,挖掘手造魅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