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守护健康的“利器”
□ 文/图 鞠圣娇
说起胃肠镜检查,很多人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实际上,胃肠镜检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可以用来诊断消化道肿瘤、溃疡及炎性病变,有些人将其列入常规体检项目,以了解自己的胃肠道健康。
12月17日,笔者到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采访。从事消化内镜工作多年的医师翟薇见证了群众对消化内镜检查认知的转变,也利用消化内镜为群众解决了诸多健康问题。
害怕不舒服?可选无痛胃肠镜
“我们的工作是手脑并用,一手把持内镜镜身,一手操作内镜手柄,调整内镜的角度,双眼紧盯屏幕仔细观察,同时判断病情。”翟薇说,内镜医师就像是侦探,消化内镜就是他们寻找线索的武器。
很多人好奇,柔软、纤细的胃镜软管经过口、咽喉、食管进入胃,这个过程会有什么感觉。实际上,胃镜软管长约1—1.2米、直径约1厘米,可对食管、胃、部分十二指肠进行观察;肠镜指的是结肠镜,软管长度约1.3—1.4米,直径约1.2厘米,从患者的肛门进入直肠,对回肠末端、盲肠、结肠和直肠进行检查。胃肠镜检查无法覆盖到的小肠部分,需要用小肠镜或者胶囊内镜进行检查。
胃肠镜的前端是一个配有灯光的电子摄像头,可收集胃黏膜、食管、直肠、结肠等部位的图像,并将图像投射到电脑屏幕上,医师通过观察屏幕上的图像,判断患者胃肠道的情况。活检钳、异物钳、套圈器等设备可以通过胃肠镜的软管送到胃肠道内,医师观察到病变后,可以进行息肉切除、取组织活检、取异物等操作。
目前,随着技术发展,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早期癌症的发现率。
传统胃镜采用的是表面麻醉,即在患者的喉部进行浅麻醉,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适感。但现在,更多患者选择无痛胃肠镜,接受麻醉后,“睡一觉”就可完成胃肠镜检查。无痛胃肠镜带给患者的创伤和心理压力相对较小,医生可以更加仔细地检查。当然,患者在做胃肠镜检查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如禁食禁水、排空肠道等。
一般来说,普通胃肠镜检查需要10—20分钟,如果患者病情复杂或需要切除息肉、取胃肠黏膜进行活检,时间则较长。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手术均在胃肠镜下进行,不改变患者消化道解剖结构,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花费低、预后好的特点。
胃肠镜如何发挥作用?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处理消化道早癌的有效手段。“太可惜了,患者才53岁,如果能早一点进行肠镜检查,预后是不一样的。”说起最近接诊的一名患者,翟薇很是惋惜。这名患者半年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变稀的情况,最近大便带血才到消化内科就诊。在消化内镜下,翟薇发现,在距离肛门缘1厘米处,有一处直肠息肉癌变,很有可能是进展期直肠癌,即便是外科手术治疗后也无法保住肛门。
当然,也有幸运的患者。曾有一名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早癌、贲门早癌,但病变微小,通过内镜下治疗就痊愈了。“有时病变特别小,也不明显,就像光滑的苹果上出现了几毫米大小的微弱变色,我们得仔细鉴别才能发现,CT、彩超等检查是无法发现的。我们切除时也要特别小心,既要切得干净,又要避免出血和穿孔。”翟薇说,能够帮助患者发现、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对消化内科医师来说非常有成就感。
消化内镜还可用于取出消化道内的异物、绞碎胃石。鸡骨头、鱼刺、枣核等都是消化内镜医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取异物的过程,有时惊心动魄。翟薇曾接诊一名不小心吞食剃须刀片的老人,当时,刀片距离主动脉仅有3毫米左右,她通过消化内镜谨慎操作,小心调整刀片方向,沿着食管顺利取出了刀片。
秋季是胃石症多发季节,当患者一次性进食大量柿子、山楂时,这些食物里的鞣酸和胃酸结合,就容易形成胃石,患者会有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胃黏膜糜烂、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和胃穿孔。所以,内镜医师会在胃镜下利用器械将胃石碎成小块,再嘱咐患者口服小苏打溶液,胃石就会排出体外了。
翟薇建议,任何有消化道症状或症状反复的患者都可以做胃肠镜检查,尤其出现吞咽困难、慢性腹痛、恶心、呕吐、大便习惯改变、下腹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如果有直系亲属曾患消化道癌症,属于高危人群,建议一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40岁以上的人群,患有胃癌、结肠癌等癌症的概率有所增加,也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