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戏曲交织 讲述乡村振兴故事
——写在山东梆子电影《奔向幸福》开机之际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马永伟
用镜头聚焦乡村振兴,以光影展现乡村之美。12月18日,由山东电影发行放映集团与聊城市茌平区联合摄制的首部乡村振兴题材山东梆子电影《奔向幸福》在茌平大剧院开机。影片根据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曲类一等奖作品《承诺》改编,把山东梆子与电影两种艺术相结合,用电影再现山东梆子的独特魅力,展现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
改编戏剧
现代元素与传统艺术相结合
“可以说,这部电影自带光环,为我们的拍摄工作带来了不小压力。”在《奔向幸福》开机仪式上,该影片导演杨真坦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方面《奔向幸福》的创作蓝本来自曾荣获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曲类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山东省乡村题材优秀剧目等多个奖项的作品——大型山东梆子现代戏《承诺》。另一方面,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是一个风清气正、有着扎实工作作风的团队。该剧团2018年启动创排《承诺》时,主创团队多次前往茌平区肖家庄镇小高村采风体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常年活跃在一线,是一个为百姓演出、演百姓身边事的剧团。
在之前的演出中,《承诺》场场爆棚,观众叫好声不断。珠玉在前,对《奔向幸福》而言,是光环,也是压力。《奔向幸福》创作团队保留戏曲表演唱腔,在拍摄过程中,将用电影语言再现传统戏曲艺术之美,生动呈现舞台表演中不易看到的细节。
影片特别邀请了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柴心记作曲。为了让影片在保留戏曲表演唱腔的同时更加接地气,柴心记找到了山东梆子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时代脉搏相结合的关键点,在片中尝试用现代音乐元素去演绎,甚至还加入摇滚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戏曲的创新之路,力争赢得更多年轻观众的喜爱。
该影片讲述了茌平区财政局帮扶小高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以第一书记于利民的“承诺”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扶贫干部将“输血”变为“造血”,带动全村群众奔小康的场景。“影片将在小高村实地取景,拍摄时长大约为半个月。”杨真说,用“山东梆子+电影”的形式来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开创了戏剧实拍、戏剧场景再现大荧幕的新模式。
人才赋能
激活创作“一池春水”
戏曲是民族艺术的精华,也是动人的乡音。传统戏曲要持续焕发活力,需要不断在服务人民、人才培养、精品打造等方面下功夫。
讲述驻村干部带领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事迹的山东梆子小戏《一个也不落下》,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举办的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参演作品名单;讲述红军战士在恶劣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完成使命故事的小戏《我们的指导员》,荣获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小型剧节目”奖……近几年,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好事不断,在创作及打磨提升作品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
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于1950年建团,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作为茌平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该剧团始终走在探索创新的艺术道路上,创排了山东梆子小戏《幸福的红灯笼》《一个也不落下》,情景剧《初心》《老刘的一天》《一件小事》《特别招聘》,快书小品《三凤争父》,小戏小剧《心意》,大型山东梆子现代戏《承诺》等剧目,被中宣部授予“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留住人才,增添活力,是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激活“一池春水”的法宝。自2013年起,该剧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演职人员,告别过去的“大锅饭”,根据角色、演出场次等按劳分配,注重向业务骨干和业绩突出的人才倾斜,有效提升了演员的精气神,激发了队伍活力。“要给年轻人广阔的舞台,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就感,看到职业的前景与希望。”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周克泉说,以前送戏下乡,剧团缺演员、少作品,几场戏翻来覆去地演。现在不一样了,剧团常年扎根基层,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年平均演出400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