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抄纸日月长
□ 耿仁国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在阳谷县石佛镇鲁庄村流传着蔡伦造纸的传说。
鲁庄村位于阳谷县城东北15公里、石佛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村大部分村民会抄纸技术,所产呈文纸、瓦楞纸远销东北、天津等地,被人们誉为“纸乡”。
这里世代崇奉蔡伦为祖师,他们认为,赖以为生的抄纸,是蔡伦祖师留下的饭碗。相传1900年前,蔡伦发明造纸后,曾教授了三个徒弟,大徒弟抄木浆白宣纸,二徒弟抄桑皮麻浆毛头纸,三徒弟抄草纸。鲁庄的纸坊就是二徒弟传下来的。村里老人常把后辈叫到跟前,让年轻人记住两句话:祖师姓蔡名伦字敬仲,湖广衡州耒阳县(现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蔡子池人;祖师享年55岁,农历三月十七是其生日,十月初十是其忌日。
关于蔡伦造纸的传说各地不同,但鲁庄村村民代代相传,人人都能清楚完整地口述蔡伦生平及蔡伦造纸的传说。鲁庄人一再强调的三月十七和十月初十已经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鲁庄作为造纸技艺合法继承的权威符号。
一
新中国成立前,鲁庄户户有纸坊,家家能抄纸,主要生产毛头纸、小麻纸和草纸。村民吃苦耐劳、起早贪黑,老人、儿童都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个别没有能力开纸坊的农户就靠给别人家做工,来养家糊口。
鲁庄抄纸曾使用桑皮、穀(又叫构或楮)皮。由于这两种树木减少,后来主要采用麻和麻绳头为原料,掺加少量废纸。整个生产过程仍沿用原始工艺:废麻绳选料切断(串绳)、浸泡碾轧(多数为槽碾,用马拉转动)、冲洗、浸石灰水、汽蒸(放于露天锅上蒸12小时)、碾浆、洗浆、打浆(打池)、捞纸、压纸、晒纸(贴于墙上)、揭纸、打包。
革命战争年代,鲁庄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1年,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当时因敌人实行经济封锁,断绝纸源,纸张紧缺,阳谷县委发动鲁庄村群众,提高纸张质量,加厚毛头纸,解决了《冀鲁豫日报》印刷用纸的供给问题。1942—1945年间,为了保证革命需要,鲁庄群众手推独轮车,星夜兼程,赶往冀南、太行山等解放区送纸。1945—1949年间,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鲁庄设专门机构,组织生产毛头纸数年之久。当时,边区党委政府印发党报、纸币以及《中国土地法大纲》小册子等,用的都是鲁庄生产的毛头纸。新中国成立后,聊城地区行署印土地证,用的也是这种毛头纸和麻纸。
组织生产毛头纸的工作人员曾说:“鲁庄的一张毛头纸,能顶一支枪。”这更加激发了群众造纸的积极性。他们增添牲畜,雇用周边村庄劳动力提高生产能力,多抄纸、抄好纸。在鲁庄大量生产毛头纸的同时,周边的孙庄、高庄、前后刘园等村也出现了一部分抄纸户。鲁庄一带经营抄纸业的群众为《冀鲁豫日报》的印刷和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
新中国成立后,鲁庄村家家户户仍以手工抄纸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县市区及东北三省。
1956年,鲁庄造纸生产联合社成立,80%的劳动力加入,当时有职工近300人,为阳谷县造纸厂前身。造纸联合社1959年搬迁至阳谷县城内,鲁庄村当时去了一批工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多半工人又回了村。
1962年,鲁庄村在造纸联合社旧址又办起造纸厂,属村办集体企业,大队负责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生产队负责抄纸。当时主要生产呈文纸,呈文纸拉力强、吸水性好、用途广,可糊窗户、套棉衣,还能生产卫生纸。每个生产队仅造纸这一项,年收入就达两万元。全村6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购置了骡马、胶轮大车、农业机械等,积蓄了较厚的家底。
20世纪80年代,个体抄纸业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鲁庄因手工抄纸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当时,全村1000多人,半数以上的人从事抄纸业,共有纸坑100多个。每年生产呈文纸1000万张,产值75万元,人均700多元;获利润37万元,人均近400元。周边村到鲁庄打工的有100多人,全村有四个呈文纸销售专业户,负责销售业务。
1989年,山东电影制片厂到鲁庄拍摄电视片《蔡伦造纸》片段。当时,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金平负责摄制组场景设置、人员安排等联系工作;鲁玉奎、鲁继堂、张春英、张恒法、李玉法、鲁纪田、鲁清田等人作为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拍摄持续了三天,吸引了不少附近村庄的群众前来观看。
三
每年农历三月十七和十月初十蔡伦生卒之日,鲁庄村都举行传统的纪念活动以及庙会。
鲁庄村在蔡伦生日这天,要高筑戏台唱大戏。在高筑的戏台对面搭制棚子,棚子四周及棚顶插满松枝,形同庙宇。开戏前要举行祭祀活动,在鼓乐吹打声中把蔡伦画像请到这里,并摆上供品、点燃香火。鸣放鞭炮后,村中的造纸工匠以及外村和外地来参加大会的纸业同仁行祭拜大礼。祭奠完毕,人们和祖师像同向而坐观看大戏。鲁庄人通过一辈辈人的祭祀活动和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凝聚起村庄的历史记忆,也将手工造纸这项技艺传承下来。
庙会期间,纸坊停业、杀猪宰羊,犹如过年。唱四天大戏,所请都是很有名的戏班子,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来赶会。会上人山人海,商贾云集。搭布棚、席棚,摆杂货摊、金货棚,开木料市、牲口市,变戏法的、玩杂耍的、说书的布满村中道路两旁。四天时间,每天从早到晚,生意人的叫卖声、走街串巷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鲁庄庙会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未间断。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断20多年。改革开放后,纪念祖师诞辰大会于1983年恢复。消息传出后,多个文艺团体前来助兴演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纪念大会同时也成了物资交流大会。
四
20世纪末,呈文纸逐渐被机械纸替代,手工纸的市场需求日渐萎缩,纸张出现滞销现象,村里的劳动力开始转向其他行业。
现在,鲁庄村仅鲁清田一人继续坚守手工抄纸这一行业。
在鲁清田的坚守下,2016年,鲁庄古法造纸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鲁清田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为弘扬造纸技艺,传承造纸文化,2018年,鲁清田自筹资金创办了鲁庄古法造纸展览馆,里面用实物、图片等展示鲁庄古法造纸技艺。当年用毛头纸印行的解放区印刷品成为馆藏文物。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