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雪山皑皑 大地有爱

——读杨志军《雪山大地》

◇ 刘小兵

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诗性的语言,回望了父辈们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了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心路历程,讲述了青藏高原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杨志军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当过兵、务过农、上过大学,又在青海日报社担任过记者,后移居青岛从事文学创作。在《雪山大地》这本书中,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年在青藏高原生活的经历,热情讴歌了汉族干部“父亲”献身边疆,与少数民族牧民桑杰相识相知的感人事迹。

全书一开篇,便将读者带进了特定历史年代的藏区草原。“父亲”到沁多草原与牧民交心,接待他的是由部落世袭头人转变而来的公社主任角巴德吉。角巴德吉率性果敢又有些自以为是,在牧民中有着极高威望。角巴德吉安排“父亲”住在曾经的“下人”桑杰帐中。一次意外,擅长用歌唱传递雪山大地素朴信仰的桑杰的妻子赛毛,为救“父亲”被激浪卷走,“父亲”将他们又聋又哑却富有灵性的儿子才让带回西宁寻医救治。此后,角巴德吉与桑杰豁出性命支持“父亲”。他们在这片教育几乎为零的土地上建起小学、中学,牧民的孩子得以开蒙;饥荒时期,将西宁保育院迁往沁多草原,孩子们得以果腹;牛羊泛滥,贸易公司成立,“父亲”说服牧民出售牲畜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与此同时,下放到县医疗所的外科医生“母亲”排除万难,在麻风病人聚居的生别离山修建医疗所,自己却不幸感染……

《雪山大地》既如实呈现了草原生活的严酷艰辛与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又真实再现了草原人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敬重,展现了汉藏同胞携手建设新草原的坚韧与乐观。书中,雪山和大地在牧民心目中拥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这不仅是牧民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这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文化情怀与当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吻合。

为了写好山乡的可喜变化,作者常年行走于苍茫的青藏高原。在他看来,山乡蜕变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变化、灵魂的净化、境界的提升。因此,作者在诠释小说主旨时,着重书写了藏族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阅读时,我一次次沉醉于作者对大自然的诗意描写、对人类生活的温情叙述,书中所礼赞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迸发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光芒照亮了我,激起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3-12-21 ——读杨志军《雪山大地》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3327.html 1 雪山皑皑 大地有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