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1版: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o

风雨中,他们合力托抱86岁老人一个多小时

两位好心人,你们在哪里?

赵金凤老人写的感谢信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记者同志,你可一定要帮我找到这两位好心人啊。快4个月了,我一直想对他们当面道谢,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12月20日,86岁老人赵金凤紧紧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一桩“好心人救助摔倒老人,老人急切寻找好心人”的暖心故事就此浮出水面。

时间回到今年8月27日。这天早晨7时许,家住市城区乐园小区的赵金凤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出门——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老人身体很好,耳不聋,眼不花,腿脚也很利索,平时经常骑自行车出去遛弯。当赵金凤老人沿着兴华路向东骑行至兴华路与卫育路交叉口时,车筐里的一个塑料袋突然被风刮了出来,缠到她的脚上,导致她无法正常蹬车。没了动力的车子失去平衡,赵金凤老人连人带车重重摔在地上。

“当时,天还下着小雨,地上又湿又冷。我躺在地上没法动弹,身上还挺疼。”赵金凤老人回忆说,车子倒在一旁,她拿不到车筐里的手机,除了干着急,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就在她无助的时候,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跑了过来。“他可能就在我后面行走,看到了我是怎么摔倒的,跑过来后啥也没问,就说地上凉,得赶紧让我起来。他把胳膊慢慢伸垫到我身体下边,把我从地上托抱了起来,还安慰我说可能会疼一下,忍忍就好了。”老人说,这位好心人不仅及时伸出援手,救助动作还非常细心专业,双臂托着她的时候避免她的左胯承重,最大限度减轻了她的疼痛感。

就在这时,另一位好心人也赶了过来,他们简单交流了几句,决定立即联系赵金凤老人的家人。于是,第二位好心人把老人的自行车推到路边,从车筐里找到手机,联系到了老人的女婿。由于当时正值上班高峰期,加上事发突然,而且需要不断确认事发地点,一个小时后老人的家属才匆匆赶到。在这一个多小时时间里,第一位好心人一直托抱着老人,第二位好心人则在一旁给他们打着伞。

“那么长时间,就算抱一棵白菜也累得够呛,更何况是一个40公斤的老人。”赵金凤老人说,她不忍心一直看着那位好心人受累,就让他不用管她了,赶紧去上班,但是那位好心人就是不肯,一直坚持托抱着她。

由于托抱的时间太长,第一位好心人的胳膊累得打战,赵金凤老人再次请求他把自己放下来,但他还是不肯。这时候,第二位好心人提出可以轮换一下,由他来托抱着老人,但第一位好心人只是说:“别换了,一倒手,老人可能会疼,我再坚持坚持。你把雨伞夹到脖子里,用手帮我用用力就行。”就这样,风雨中的水城街头,一把小伞下,两位好心人齐心协力托抱着受伤的赵金凤老人,一直坚持到老人的家属赶到。当时,两位好心人的身上都被淋湿了,但老人的衣服还是干的。

“他们帮着我的家人把我慢慢放到车里,看到我走后才放心离开。记者同志,你说,我跟人家又不认识,人家下那么大力帮助我,咋有这么好的人呢!”赵金凤老人感慨地说,现在,有的人看到老人摔倒不敢扶,怕被讹,但这两位好心人让她深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美好和温暖。“我当时就问他们,这么帮助我,不怕受牵连吗?他们很坚定地说,不怕,要是怕就不会帮了。”赵金凤老人回忆说,这两位好心人不仅帮忙,而且毫无顾虑,这让她非常感动。她再三问两位好心人的联系方式和名字,但他们就是不说。

后来,因左胯骨折,赵金凤老人做了手术,并在家里休养,一晃近4个月过去了。这段时间里,老人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要找到这两位好心人,并当面向他们致谢。前不久,老人可以下床活动了,便拿起纸和笔写了封信,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但又不知道把信寄到何处。在子女的帮助下,赵金凤老人最终联系到了本报记者。“我就是想让人家知道,人家帮助了我,我没忘记。就算他们不肯露面,看到了咱们的报道,也知道咱没有忘记恩情……他们是多好的人哪,记者同志,你们一定要大力宣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让更多人知道这件好人好事……”采访最后,赵金凤老人恳切地说。

在那个下雨的上午挺身而出,向赵金凤老人伸出援手的两位好心人,倘若你们看到报道后愿意回应老人的谢意,或者广大读者有了解相关情况的,都可以拨打党报热线2921234和我们联系。

2023-12-22 风雨中,他们合力托抱86岁老人一个多小时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3380.html 1 两位好心人,你们在哪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