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腾出3.1万亩空间!中山市“工改”再造制造之都
本报通讯员 钟轩
本报记者 路子强
近日,在相继取得《不动产权证》等工程建设审批证照后,广东省中山市东区街道九亩湾低效工业园“工改”项目(下称“九亩湾项目”)举行动工仪式,实现“拿地即动工”。
在中山市,已有过半镇街超额完成了年度“工改”任务,全市为制造业当家腾空间的进展可观。去年以来,中山市已通过“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1万亩,2023年至今拆除整理超1.7万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工改”为中山市新招引166家企业、服务228家本土企业,预计推动新增投资额近850亿元。
今年批复117个“工改”项目
中山市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内的低效用地,一直是“工改”的重点攻坚领域。截至目前,“工改”已助力“十大主题产业园”整备超3万亩连片用地,带动1.2万亩土地完善用地手续,其中可供出让产业用地超6200亩,100亩以上可供出让连片产业用地21块,推动“十大主题产业园”今年1—9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超542亿元。
重大平台的建设如火如荼,为中山市创造了火热的工业投资氛围。今年1—10月,中山市工业投资增长43.4%,增速远超广东全省平均水平,且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25.7%升至38.0%。明阳电器、华帝股份等中山本土头部企业纷纷通过“工改”实现增资扩产;欧普照明、建华控股等外迁优质企业选择回归中山市,继续投资制造。
据中山市工改办透露,今年以来,全市已批复117个“工改”项目改造方案,涉及用地面积近6000亩,投资额约285亿元。
与“工改”无缝对接的招商引资同样不断开花:在今年10月召开的中山市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暨“工改”产业园招商大会上,中山市正式发布“工改”招商政策,“政银企”三方战略合作、重点“工改”项目、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等3大类共36个项目成功签约,涉及用地达2359亩,投资额超209亿元。
创新九大改造模式
新动工的九亩湾项目,是中山市东区街道首个“工改”项目,也是中山中心城区连片改造面积最大的“村企合作+单一主体归宗”改造项目。该项目是中山市工业用地现状的一个缩影——国有用地与集体用地分布分散、权属混杂,土地碎片化问题突出。改造一处地块,往往需要与多个产权人谈判沟通,成本高、难度大。
针对全市各镇街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中山市在近两年的“工改”过程中创新推出九种因地制宜的改造模式,包括“村企合作+竞税收”“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集体国有合作归宗”“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综合整治+三生共融”“留改并举+整体出让”“生产不停+分期供地”“多元融资+连片整备”“商住改工+整合开发”。
以“集体国有合作归宗”为例,针对国有、集体两种用地分布分散的情况,该模式一方面通过村集体公开遴选合作企业,对村集体用地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由该合作企业对集体用地周边权属混杂的国有用地进行权属归宗,实现一家改造主体对连片地块的集中改造。九亩湾项目、阜沙镇上南村“工改”项目等均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对分散土地的整合改造。
东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黄沛华表示,九亩湾项目选择“村企合作”与“单一主体归宗”混合实施路径,解决了集体经济不少一日租、不少一分钱、不少一平方米的核心问题,并成功探索出中山中心城区现代工业集聚的运营模式。
审批效率提升8倍
最近,中山市首个“连改带征”的改造项目——南区街道恒美园山仔、白石环工业区城市更新片区一期“工改”改造项目正式完成用地报批手续,标志着该项目已进入动工建设、投产使用“快车道”。得益于“工改”推动的政策突破,该项目将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完善集体土地用地手续的痛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实际上,近两年来,中山市通过持续改革,对原政策及体制机制进行优化创新,向产权人释放了足量的“工改”红利。
“我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将上一年的‘1+1+N’政策体系升级为‘3+N’政策体系,新出台政策数量也由上一年的65项增加到现在的83项,政策覆盖面更加完善,政策支撑更加有力。”中山市工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中山市发布的《促进2010年后实施建设等情形的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支持政策》等“工改”新政,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改造热情;修订的《中山市旧厂房改造升级实施细则》《中山市城市更新项目土地出让价款计收规则》,进一步加快了“工改”项目的落地和土地出让金计收政策的完善。
让产权人感受更为直观的,是不断提速的项目审批流程。
中山市通过落实5大方面27个改革事项、39项具体措施,实现了审批步骤从12个压缩至6个;通过推行容缺受理、提前预审等,让批复项目平均时间从原来20天以上压缩至3天,效率提升了8倍。
不仅如此,围绕着“精简、信任、松绑”三大目标,中山市工改办研究出台的《中山市进一步优化“工改”审批机制实施方案》,创新了“三个集中”的审批模式,推动审批从“2.0”阶段迈入“3.0”时代。
(本版图片由《羊城晚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