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故事爷爷”感动中国
——王忠祥获评“中国网事·感动2023”年度网络人物
本报记者 陈金路
1月4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了“中国网事·感动2023”十大年度网络人物。来自东昌府区的“故事爷爷”王忠祥郑重地接过奖杯和证书,他说,这是他心中分量最重的一份荣誉。
一个善念能坚持多久?王忠祥的回答是十几年。退休后,他到120多所中小学校讲述红色故事,为4000多个孩子校准人生航向。
216块党史国史展板
与460余场义务宣讲
东昌府区侯营镇的人,经常会看到一辆三轮车,它前后一共装载了216块党史国史展板,成为“流动红色课堂”。三轮车的主人便是获得“最美五老”荣誉称号的王忠祥。
谈及“流动红色课堂”,王忠祥对新华网记者说:“这事得从我父亲那辈儿说起。我父亲是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他牺牲后三个月我出生了。我从小就是听着红色故事、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我参加了工作、入了党,深感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聊城是革命老区,作为烈士之后,饮水思源,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革命故事流传下去,把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利用“流动红色课堂”,王忠祥陆续举行了460余场义务宣讲活动。渐渐地,十里八乡的孩子们见了王忠祥就叫“故事爷爷”。
帮聊城籍无名烈士找“家”
154位烈士的名字刻上英名墙
1948年夏,开封战役打响,众多聊城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2016年,王忠祥在整理侯营镇烈士们的资料时发现,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烈士的名字并没有被刻在开封市烈士陵园里。
于是,王忠祥和张晓青、孙跃进等几位志愿者决定帮这些无名烈士找“家”。他们到民政部门查档案、翻资料,最终找到有据可查的烈士154位,平均年龄只有21岁。他们中,最大的叫李风林,牺牲时37岁;最小的叫王绍型,牺牲时不到17岁。
4年的时间,王忠祥靠一张聊城市地图指路,骑着三轮车走访了122个行政村,累计行程约5000公里,核查这154位烈士的信息。2020年八一建军节前,这154位聊城籍烈士的名字被补刻在开封市烈士陵园的英名墙上。
修建红色村史馆
300余名志愿者加入宣讲队伍
2015年,王忠祥把自己的一处闲置房子卖掉,每年在老家侯营镇侯营村开设红色感恩公益夏(冬)令营,后来又修建了红色村史馆,吸引了约300名志愿者加入宣讲队伍。
74岁的王忠祥,退休后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红色教育事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东昌府区于2016年成立了“五老”志愿者王忠祥工作室,后来又扩建了活动场地,增设了展示区,并以此为阵地建设了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让“红色大院”成为更多人的“红色家园”。2022年年底,王忠祥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荣誉称号。2023年,东昌府区联合聊城市文旅局、聊城市京剧院,根据王忠祥的真实故事改编创作了大型现代京剧《铸魂》。
东昌府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王忠祥是东昌府区基层“五老”的优秀代表。东昌府区将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中迈出坚实步伐,让历史因铭记而传承,让红色故事闪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