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堂王”铁权
□ 乌海
在我众多藏品中,有一件我最喜爱的铁权(俗称“秤砣”)。它呈椭圆南瓜状,腹部铸有“槐荫堂王”四字铭文,顶部砣孔处有一铁环。砣身铸造精美,质地厚重,是一件难得的清代铁权。
这个铁权是十几年前,我和藏友乌守东、杨海明、马勇去外地淘宝时,在一个绰号为“鬼难拿”的藏友家中见到的。当时,“鬼难拿”见我爱“权”如命,从床底下抱出了这个铁权,瞪着一双三角眼问我:“这个铁权要不?”他要价颇高。
这个有铭文的铁权,如今甚是难见,我看到后满眼放光,爱不释手,再也拔不动腿了。“鬼难拿”的嘴角露出得意的笑容。我问乌守东值不值,乌守东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此物可遇而不可求,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到了。”于是,我果断买下了它。
“鬼难拿”说,这个铁权来自临清运河钞关附近村庄的一位藏友家中。临清钞关附近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不知承载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荡气回肠的传奇,看着沉甸甸的铁权,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段辉煌的岁月,一时竟忘记了令人心痛的铜臭味儿。
2023年10月22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计量大学逸夫计量博物馆的两位老师于俊嶙、徐冬不远千里来到茌平区找我,对我潜心收藏20余年的度量衡器具系列藏品进行考察,并开展了学术交流。我被他们对计量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所感动。考虑到中国计量大学逸夫计量博物馆在国内计量行业领域的影响力,怀着对于俊嶙和徐冬两位老师的敬意,我特意将珍藏的“槐荫堂王”等17件(组)藏品无偿捐赠给逸夫计量博物馆。两位老师经过探讨和论证,揭开了“槐荫堂王”铁权的神秘面纱。
槐荫堂是三槐堂的分衍堂号。三槐堂源自北宋王祐的故事。据《宋史·王祐传》记载,王祐字景叔,大名府莘县(今聊城市莘县)人,北宋时期大臣,宰相王旦之父,三槐堂王氏始祖。
王祐笃志词学,风流倜傥。五代时期入仕,授予魏县令。宋太祖即位后,他曾任光州知州、殿中侍御史、知制诰、集贤殿修撰、户部员外郎,外放治理潞州、襄州、潭州。宋太宗即位后,他迁河中尹,入为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后拜兵部侍郎。
他为宋太祖赵匡胤的近臣,以才、德闻名,曾遭忌恨受黜。王祐历事宋太祖、宋太宗,他为人正直,文武忠孝,天下士民都希望他能做宰相。不过他因素行直道,不被当时所容。据《三槐堂铭》所述,王祐在自家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家的后代子孙,必能有人位列三公。”他的话在日后果然应验,他的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做了宰相,居“三公”之首,辅佐真宗十二年之久。三槐堂由此而来,后又分衍出植槐堂、槐荫堂。经逸夫计量博物馆专家鉴定,“槐荫堂王”为清代铁权,铁质,腹部铸“槐荫堂王”四字铭文,重约4.9千克,该铁权最大称重重量可达100千克。
大浪淘沙,历史沉浮。经过岁月的洗礼,一些老物件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唯有收藏起来才能让人们了解过去、记住过去。我痴心收藏度量衡器具多年,在大江南北寻觅挖掘度量衡器具的踪迹,追忆那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我在收藏过程中发现,各式各样的秤杆和造型各异的秤砣不仅仅是计量工具,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秤杆和秤砣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经济价值。
为了让人们铭记这些珍贵的历史,我将这些度量衡器具收藏起来,将它们背后蕴藏的动人故事传承下去。
(本版图片由乌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