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共23页 保存完好 具有多方面研究价值

19封季羡林家书入藏人大家书博物馆

季羡林的叔父季怡陶一家

“羡林览:九月十七日寄来函款已收到。知工作既忙,鼻病又发,甚念!近日痊愈否?”

2023年11月27日下午,季怡陶致季羡林家书捐赠暨展览开幕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举行,参观者从展柜里展览的叔父季怡陶寄给侄儿季羡林的19封家书中感知济南解放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了解解放前后普通市民家庭的经济情况、日常支出等生活变化。

从废品收购站中意外获得

当天下午,著名文史学者、画家、收藏家、北京城市学院特聘教授荣宏君向人大家书博物馆捐赠19封季羡林先生的家书,人大博物馆馆长李贞实向荣宏君教授颁发了收藏证书。

谈及这些家书的来源,荣宏君称,2009年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久,他从北京海淀区的一处废品收购站中,发现了一批属于季羡林的物品。本次受捐的家书就在其中,共19封23页,多数带有信封、邮票、邮戳,邮路清晰,保存完好。

反映解放前后社会变化

这些家书均为季怡陶从济南写给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季羡林的。家书起于1948年6月,止于1955年5月,从个人视角记录了济南解放前后的食品供应、物价、外汇买卖及市民生活,反映了一位长辈对晚辈的舐犊之情,折射出当时社会状况的某些侧面,是济南地方历史和季羡林研究的重要史料。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萌表示,书信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尤其是家书因其私密性,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在特殊时代,这些家书成为承载家国情怀的特殊载体。这批家书至少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反映了济南解放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记录了解放前后普通市民家庭的经济情况、日常支出等生活变化;反映了大变革时代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关系;反映了解放前后邮政通信的变化情况等。

叔父对季羡林成长至关重要

荣宏君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和成长历程,指出他的叔父季怡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季怡陶(1883—1955),本名季嗣诚,山东省临清市官庄人,早年到济南打拼,考入山东武备学堂,毕业后在济南黄河河务局工作。季羡林6岁时到济南投奔季怡陶,先入私塾读书,后在济南读小学、中学,直至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与叔父的资助和培养是分不开的。

荣宏君称:“在季羡林先生的晚年,我有幸得到先生的教诲,他为人的朴实、对国家的大爱一直深深感动着我。”他还介绍,季羡林是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最早的倡议人之一,与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渊源很深,今天这批家书回归家书博物馆,也是完成了季先生的一个心愿。

记者在现场的展柜里注意到,其中有一封信是季怡陶于1948年8月23日写给季羡林的:“二十日接来函及汇款三千万元,外美元两元均照收。自十九日改革币制之令公布后,所有银行、钱业、邮局一概停止兑付,其新币兑换率当已知悉。”季怡陶在信中还称:“至市场情况,应俟新币问世及金融物价管制如何,方能看出。面粉每袋二千八九百万,币制未改之前合硬币三元,现合四元五角余(每袋合新币九元余)。按此推断,将来粮食恐为生活中一大问题也!”在这封信里,季怡陶还附上了从《平民晚报》里剪下来的《今日行情表》。

(本版文字及图片来源:2023年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

2024-01-09 共23页 保存完好 具有多方面研究价值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4118.html 1 19封季羡林家书入藏人大家书博物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