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棚里的灯光
○ 刘方
1976年初春的某个夜晚,没有月亮的夜空里繁星点点,野狗的叫声夹杂着猫头鹰的叫声不时响起。
倒春寒袭击着鲁西大地,北风在无遮无拦的平原上恣意狂奔,吹得刚要发芽的树枝发出怪怪的鸣叫,吹得刚返青的麦苗时隐时现,吹得用庄稼秸秆搭起来的窝棚“瑟瑟发抖”,吹得窝棚门口的草帘子掀起来又落下。
窝棚里,有一个年轻人坐在忽闪忽闪的马灯下,专注地在“写字台”(大块坷垃切削而成)上的本子上写着东西。
这个年轻人就是我。当时,我是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当年,中学生要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两年后才有被推荐到大中专院校就读的资格。由于招生名额极少,能够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凤毛麟角。我感觉通过上学到城市里工作生活的梦想基本破灭了,但是,我没有放弃被推荐上学的希望,虽然这个希望非常渺茫。
我一直在为被推荐上学创造条件。我努力参加生产劳动,翻地、施肥、收割、拉土等都是重体力活,我不嫌脏、不嫌累,队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还积极参加村里的各种活动,业余时间写黑板报,中午参加义务劳动,晚上办夜校组织青年学习。
党支部书记发现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青年,就推荐我当了民兵排长,还让我当了村里的技术员,公社有农田基本建设任务时还推荐我去当施工员。
1975年,我与党支部书记一起对村里的道路沟渠进行了规划设计,并组织社员在冬季农闲时施工建设,使村里路成网、田成方、渠通沟、沟通河。公社曾组织各村村干部来参观学习,党支部书记在发言中提到了我,公社干部都知道了我这个积极进步的年轻人。
我在积极劳动的同时,还通过与中学语文老师交谈,知道了除了考学、当兵以外的另一条进城路,就是写小说当作家。
写小说不能占用劳动时间,我就利用夜晚在地里看守农机的机会,把土坷垃铲平当写字台,把窝棚当书房,把马灯当台灯,构思写作一部长篇小说,到1976年10月离开农村时,我已经写完了前四十章。
我上了大学后,在课余时间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并投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我通过上学这条路实现了进城工作生活的梦想,由于事务繁杂,我没有再写小说,但在窝棚里皱眉苦思和奋笔疾书的情景,我仍然记忆犹新。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耳边还时常响起那风声、雨声、狗叫声,还有我因为害怕而加速的心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