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纸灯笼
□ 耿仁国
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临近春节,在年集上,家长总要给孩子买个纸灯笼(也叫芦苇灯笼)回家过年。阳谷县寿张镇刘堂村、刘虎山村、纸坊村、三支王村等村庄都有编制纸灯笼的传统,以刘堂村最为兴盛。
一
刘堂村位于阳谷县城南9公里、寿张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位于寿张、李台、高庙王三镇交界处。明初洪武年间,刘姓先祖刘全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村前建一祠堂,取名刘家堂,村庄以此命名,后简称刘堂。
编制芦苇灯笼是刘堂村刘家祖辈传下来的一门手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编灯笼所用原料大都产自本村:灯笼篾子来自村前大苇坑的芦苇,灯笼提芯系村后池塘边的簸箕柳,灯笼底座是自家做的柳木板,只有蜡烛、灯笼纸和颜料需要从外地购买。
刘堂村村前村后原有20多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苇坑。春天,芦芽鲜嫩;夏天,生机盎然;秋后,芦苇变黄,芦花纷飞;初冬,芦苇收割。芦苇用处很多,可做建筑材料,可做制作灯笼的原料,给村民带来收入。
入冬后,地里没活儿了,编灯笼就成了村民的主业。有时,自家产的芦苇不够用,村民就到集市上去买。当时,家家户户编制纸灯笼成为刘堂村一大景观,其热闹场景成为许多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二
编制灯笼对芦苇有很高的要求,苇秆要粗细一致,不要猪尾巴形的。先量好芦苇尺寸,按照所需长度剁好段存放备用,然后剥芦苇皮,把芦苇秆用冲子破成苇篾子,粗的可破成四半,细的破成三半,最后再一劈为二,就可以制作了。
从阴历十月底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编制灯笼了,这项工作需要在地窨子里进行。在地下挖一米深的地窨子,地上安装一米高的棚子,设置一个半阴半阳的环境,这样可以保证苇篾子不会过干。
灯笼编制过程非常复杂,有编制、糊纸、绘画、制作提芯等流程,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编灯笼骨架时,先是做灯口,俗称打牛眼,然后是撕口子,再后是编皮,最后是收口。要求两口小中间大,必须两口圆整、中间端正,不容许任何环节出现差错。技术熟练后,每人每天可编二十至五十个灯笼皮。
这里的行规是每年腊八必须出地窨子,开始糊灯笼。因为每年腊月初十以后,外地的灯笼贩子就要进村来收购灯笼。
糊灯笼选用一种特制的纸——棉纸。据说是用蚕丝废料做成的,轻薄、柔韧、透明。
糊好灯笼,下一步的工序就是粘牙子和绘画。牙子是剪裁的彩纸,用糨糊糊到灯笼纸的上口和下口处,作为装饰。绘画是用毛笔蘸颜料在灯笼纸的正中位置进行创作,有的画花草,有的写上“忠”“福”等字。在灯笼上面画画儿也是一个技术活儿,要让颜料挂上色而不流淌,瞬间即干。这样,一个漂亮的灯笼皮就画好了。
最后是制作灯笼提芯。把胳膊粗的木棍锯成3寸(1寸约合3.3厘米)左右的小木段,然后用斧子劈成小薄片作为底板,按对角钻上3个眼儿,中间那个眼儿钉上钉子,放蜡烛。再找两根长度30厘米左右的柳条,穿在底板上,就做好了提芯。
灯笼皮放在高粱秸扎成的笼子里,每个笼子可放100个,也可以用串成串,每串20个,提芯另外单放。
三
灯笼贩子多数来自莘县古城镇。他们来时,大多会要上两笼子灯笼。约定俗成的“规矩”是,每个笼子上边要挂两个灯笼作为赠品,还要管上一顿饭。
腊月中下旬,打发完灯笼贩子后,若谁家中尚有大量存货,就赶年集去卖,有时也串乡去卖。卖了钱,给老人、孩子买身新衣服,全家喜气洋洋过大年。
当时,卖灯笼主要是赶仓上集、李台集和寿张集。售卖时,买主先挑选好灯笼皮,然后再配上提芯。
20世纪60年代中期,集市上灯笼卖8分钱一个,后来卖到1角2分一个。有人回忆,70年代初期的一个腊月里,他父亲骑自行车带他到台前县侯庙镇赶年集。他坐在车后座,扛了两串灯笼。到了集市上,因为卖灯笼的少,40个纸灯笼一会儿就被抢光了,每个纸灯笼卖到3角钱,有的卖到3角5分钱,破天荒地卖了一个好价钱。
除夕夜,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提着灯笼去街上玩耍。胡同里、大街上,一盏盏明亮的纸灯笼像天上的星星在流动,忽高忽低,有近有远,飘来飘去,犹如仙境。这些灯笼给小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留下童年美好的回忆。
(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