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油印往事

□ 乔玉璞

20世纪80年代,我在阳谷县阿城镇阿城中学教书。那个时候,老师只有课本、参考书,学生也只有课本和与课本同步的基础训练,要想让学生考高分,光靠在课堂上讲课和仅有的基础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每科都需要各种类型的题目做扩充训练。当时,铅印的课外辅导材料还很少,买也买不着。怎么办?老师们就从各种教学杂志上找来题目,精选后,抄在教室里的大黑板上,让学生做。每抄一黑板,都累得腰酸背痛、手脖疼。为使抄写少占课堂时间,让老师腾出更多时间讲课、讲题,更为了增加学生课下的练习题数量,学校给每位老师配备了至少两块、多则三四块小黑板,好让老师在课下抄题。但在大小黑板上抄写,毕竟速度慢,而且数量受限,在没有铅印资料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油印。于是,学校购置了三台手推式油印机。如此,学生的练习题数量多了不少,经过不断训练,成绩也有明显提高。

三台油印机,放在学校一间闲置大教室里的一个乒乓球案子上。白天晚上,油印机没有闲着的时候,油印室的门干脆不锁,老师们带着刻好的蜡纸排队。油印室的门后头整日放着一堆撤下来的废蜡纸,门外老远就能闻见一股刺鼻的油墨味。

搞油印是个累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主要有两道工序,一是刻钢板,又叫刻蜡纸,二是推辊子印刷。

先说刻钢板。

刻钢板需有仨物件,一件不能少。

一是钢板。其为长方形,宽10厘米,长30多厘米,上面有密密的竖纹或斜纹格子,有的单面有纹,有的两面都有纹。两面有纹的,一面是直纹,一面是斜纹。这块长方形的钢板卡在一长方形的木框子里,便于取下清洗上面的蜡渍。

二是蜡纸。其正面涂一层蜡,反面不涂,上面印有暗格,有田字格、作文格等,让人刻字时可以横平竖直有个“规矩”。笔到之处,纸上的蜡层被划掉,刻的字以阴文形式出现,拿起来从正面看得很清楚。刚买来的蜡纸放在一纸筒里,刻写前后要防折、防褶皱,否则,印出来的纸会有花纹,也会有线纹或很粗的折痕。蜡纸一般是16开,相当于现在的A4纸,印刷的时候,当然要有与之匹配的16开纸。

三是铁笔。笔头是铁的,略尖,但不能过于锋利,否则会刻破蜡纸。笔杆是各色硬塑料的,很像老师用的蘸笔的笔杆,中空,笔头固定在笔杆上。笔尖儿刻的次数多了,会磨秃,要换新的。

刻钢板用劲儿要恰到好处,刻重了,容易把蜡纸划破,油印时会漏油墨,弄得纸上墨迹斑斑;刻轻了,漏油墨不充分,印出的字迹模糊不清,会影响阅读。刻钢板还是个费神的精细活儿,需要一丝不苟,不然一出差错,整张蜡纸报废,就会前功尽弃。最佳的状态如同坐禅,平心静气,超然物外,不受外界干扰,还得有一股子韧劲,一气儿能刻两三张,不出差错。如此,会累得手指生疼,眼睛发涩,脖子酸硬。

在阿城中学,我第一次刻钢板,就像小学生学写字,刻字的铁笔不听使唤,刻出的字东歪西斜,还常戳破蜡纸。刻一张蜡纸,一般要一个小时,食指与中指几乎变得僵硬,尤其是中指握笔处的肌肉深深地凹陷下去,边缘处还会长出一层茧子,一碰就疼,要缠上一条窄窄的医用胶布。刻的次数多了,难免出错,一旦蜡纸出现破洞,只能用修补液进行处理。这需要屏息凝气,小心控制涂补面积,不能对其他文字产生影响。等修补液凝固后,再仔细刻。后来,刻得越来越熟练,那铁笔在钢板上发出的“吱吱”声,倒有些悦耳,那凹陷的笔画“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还让人有几分成就感。

刻钢板最难的是刻图,语文、政治、英语科目刻图较少,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刻图较多,有时,刻一个图形比刻一张字还费时,尤其是几何图形,刻起来更费时。

再说印刷。

油印当然离不开油印机,提到油印机就不得不说胶辊子。胶辊子是油印的重要物件,呈滚筒状,其粗细如一擀面杖,其长度正好与油印机的纱窗方框宽度相等。其形状如刷涂料的辊子,只不过刷涂料的辊子是绑在长长的杆子上,胶辊子则有一短短的手柄。带手柄的铁框固定在胶辊子两侧圆心处的小孔洞里,用手一拨会空转,说明润滑较好,如果转动慢,则要在两侧的轴上上点儿润滑油。

油印机由底座、带纱网的方框和上盖三部分组成,合上盖子,与一扁平长方体木箱无异。其盖由一合页固定在底座上,用时打开,不用时关上,盖子和底座靠两暗锁锁闭。盖子的外侧有一提手儿,以方便携带、移动。盖子或向左或向右掀开,不能前后掀,这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带纱网的方框用一带弹簧的合页固定在箱子底座一侧的内壁上,其背面四个边的边缘有固定蜡纸的窄窄的沟槽儿,摁进一根金属杆可固定已刻好的蜡纸,确保印刷时蜡纸不脱落、不起褶皱。带纱网方框的左侧靠近人的一端有一小小手柄,用左手捏住,对其下压或抬起,如不压着,它会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弹起,引起很大振动。每用胶辊子在纱网上下压且向前滚动一趟,胶辊子上的油墨就会印在早已放在下端底座上的空白纸上,这张纸就成印刷品了。

应该注意的是,胶辊子一般往前推且均匀用力,不能倒着往回拉,不然,蜡纸会起褶皱,甚至脱落。

纸张的一端卡在靠近人这一端箱子底座上的一方形框子里,每印完一张,带蜡纸的纱窗方框会自动弹起,这时,就将那张印好的纸张向后翻页。如一人印,装有蜡纸的方框一旦弹起,可腾出左手,翻页,右手也没闲着,还握着胶辊子哩。最好是两人印,一人管推胶辊子,一人管翻页,配合默契,能提高效率。

这种油印机没有计数器,印多少张,靠人工计数,一般由翻页的人计数。一张蜡纸大约能印400多张,是个定数。数准印过的张数,才能控制总的印数。

印刷过程中,调墨很重要,一定要调均匀,不然印出来的纸张着色不均匀。一般分两次调墨,一次将盛墨的小桶里黏稠的墨倒在一敞口容器,如盘子里,再兑上少量煤油,和匀;另一次,用刷子蘸上刚和好的油墨,刷到胶辊子上,再将胶辊子放到油印机的纱窗上试推几次,以使胶辊子的油墨均匀分布。试印的时候,用废旧纸张代替好纸,直至字迹清晰,着色均匀,才可正式印刷。

刚开始时,我学着印,一会儿工夫,手、脸、衣服上就沾上了油墨。时间一长,摸着了窍门,手上沾的油墨越来越少,印刷得也越来越好。

印好的纸张要晾干,否则,手一摸,不光纸上一片黑,手指也会变黑。沾上的这种油墨,用肥皂很难洗掉。

印刷过程中,也会出“事故”。有时,刻钢板时用力过大,印刷时蜡纸会破裂,往往达不到印数,此时还得重新刻;有时,纱窗上的蜡纸没卡结实,会起褶皱,甚至成团儿,再铺开就不能用了,也得重新刻。

更要注意的是蜡纸不能放反,放反了,印出来的字就是反的,也得重刻。

油印的全过程,人是站着的,时间长了,会腿疼、腰酸,手推胶辊子长时间用力,手脖子会酸疼,几天都缓不过来。

那个时候,为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学校里细致地核算每张油印纸张的成本,按成本向学生收取油印费,不加一分钱。当时,学生交的油印费,多是一角两角的纸币,一元的很少。可见,那时候,多数学生家庭不富裕。

现在,刻钢板、油印的时代早已远去,不但铁笔成了历史,就连钢笔也用得不多了,键盘代替了手写,打印机、复印机代替了手推式油印机。现在学生所用的学习资料都是现成的印刷品,清晰、整洁、美观。但是,我还会时时回忆起当年油印的往事,那一幕幕场景让我感到亲切、温馨。

(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

2024-01-2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5066.html 1 油印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