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老战友 可安好?

抗美援朝英雄王泽民:若寻不到 见见他们的后代也好

王泽民向烽火岁月中的英雄致敬。蒲二利 摄

本报记者 蒲二利 通讯员 王晗

战火硝烟下的苦难与光荣,构成了一代人独有的记忆。辽沈战役、湘西剿匪、抗美援朝……那些浴血奋战的日子,已经深深镌刻在退役军人王泽民的脑海深处。

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王泽民,住在莘县步行街的一栋临街小楼上,日子平静且安逸。但他仍然愿意抽出时间,给年轻人讲述他所经历的那段历史。他现在有三个愿望:希望后辈努力,学有所成报国;希望有人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更希望找到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

寄望后辈努力 学有所成报国

1月13日,记者和莘县党性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江保玉一起,来到王泽民家中采访。见到来访者,王泽民非常开心,指着江保玉说:“又见面了。”

元旦之前,莘县党性教育服务中心和莘县国棉学校联合开展了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王泽民为学生们讲述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记忆。当天,莘县国棉学校正式聘请他担任“红色文化传承”校内讲解兼职教师,并为他颁发了聘书。

“我年轻的时候脑子好使得很,现在不行了,得慢慢想,怕讲不好。”老人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王泽民说自己是个“没文化的人”,吃了没文化的亏,因此,特别希望后辈都能努力学习、自强不息。“我跟孩子们说,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1929年10月3日,王泽民出生在黑龙江。这是个莘县的穷苦人家,为了讨生活,他们和很多人一样去闯关东,结果日子仍然非常艰难。12岁那年,王泽民和家人回到老家莘县河店镇河店街,在这里生活了3年,但日子仍然像黄连一样,苦不堪言。有一次,他推着独轮车,拉着一些废铁去莘县北关街售卖,等了一上午,废铁也没卖出去。没办法,他只能饿着肚子,推着车回家去。十几公里的路程,他走走停停,休息了十几次,才走到家。

虽然没有文化,但王泽民从十几岁就知道共产党、八路军是穷苦人的靠山。“当时,我们经常唱:八路军好,八路军好,八路军来了人民地位高。”王泽民随口就唱了出来。1947年,王泽民志愿参军,被编入东北野战军十纵队二十九师八六团一营一连。参军没多久,王泽民就上了辽沈战役的战场,又随部队到了河北固安,参加了平津战役。之后,王泽民随部队南下。

路过河南时,他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人民的军队。王泽民回忆,当时部队本来想直接走,结果安阳、新乡当地的老百姓强烈要求见见部队。后来,部队特地绕行,经安阳、新乡南下。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拿着地瓜、窝窝头往战士们怀里塞。

这种感动,王泽民至今记忆犹新,也想讲给更多人听。

希望记录往事 激励更多后人

王泽民家中有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老战士纪念册》,他经常翻看。当天,得知记者前来采访,他早早地就让家人把纪念册拿了出来。

“这上面记录了我几十年来经历的重大事件,事情太多了,参加的战争数不清。真希望能把这些事情都记录下来。”王泽民说。陷入回忆中的他,仿佛在脑海里又看见了当年的战火硝烟,思绪停顿了下来。沉默片刻,他叹了口气,说:“提起来就想掉泪。”

抗美援朝战争给王泽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1年4月12日下午6时,王泽民从丹东跑步渡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在一次战斗中,王泽民所在部队坚守马良山,与对面高万山驻扎的敌人展开拉锯战。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王泽民目睹了邱少云烈士的牺牲。“我们部队和邱少云所在的部队离得很近,那次,我们强攻马良山前阵地,战斗中,我们看到高万山的山坡上起了很大的火,但大火燃起后没一点儿动静。后来才知道,邱少云就牲牺在那次战斗中。”王泽民说。

在朝鲜的日子极其艰苦,战士们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和武器装备比自己先进数倍的美国军队较量。“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怕过。”王泽民说。在一场战斗中,前方武器弹药吃紧,领导让他运送5箱手榴弹,他二话没说,抱起手榴弹就走。敌人的机枪不时扫射过来,他拿着一根小木棍,挑起帽子,吸引敌人火力,趁机快速通过。越过3道封锁线之后,他终于把手榴弹成功送上了前线。事后,指导员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小子,真行!”

在枪林弹雨中,王泽民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幸运的是,他最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许多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王泽民忘不了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铭记他们。

盼见昔日战友 共叙岁月荣光

“现在的日子太好了,以前真是想也不敢想啊!”王泽民感叹道。这样的好日子,他想和昔日的战友一起见证。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王泽民想要寻找昔日战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近几年,他不断委托自己的孩子多方寻找,但是因为时间太久远了,他一直没能联系到当年的战友。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一直在努力回忆战友的信息,希望能够借助媒体的宣传,实现自己的愿望。

王泽民1949年4月1日递交入党申请书,在当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当天正式入党。对他来说,入党就是他的新生,而他的入党介绍人佟瑞卿(音)和王孝柏(音)就是他的领路人,也是他非常想见的人。王泽民回忆说,当时,佟瑞卿应该是四野第十纵队的一个连长,东北人,王孝柏是指导员。两个人都比自己岁数要大一些,除此之外,也想不起来其他详细信息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泽民曾担任副排长,排长曹延春(音)对他十分照顾,还教他识字,这让他的文化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王泽民印象中,曹延春是辽宁丹东人。此外,1950年,在王泽民南下湘西剿匪时,还和战友梁彩科(音)结下了深厚情谊。王泽民回忆,梁彩科好像是广东人。

这些战友,都是王泽民想见的人。“过了这么多年了,这些人也可能已经不在了。如果有机会,见见他们的后代也是好的。”王泽民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一行告辞。王泽民又拿起了他的那本纪念册,戴上老花镜,默默地看了起来。在他的脑海里,可能他正穿越时空,与战友们把酒言欢,感叹着这曾经不敢想象的盛世景象。

2022-02-11 抗美援朝英雄王泽民:若寻不到 见见他们的后代也好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615.html 1 老战友 可安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