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炒豆香飘二月二

□ 张福禄

临近农历二月二,不论是在农贸市场,还是在超市,各种各样的炒豆摆上了柜台,吸引着市民选购,空气中飘着浓浓的炒豆香味。

二月二的炒豆,在我的家乡阳谷县叫“炒蝎子爪”“料豆”。在我的记忆中,每年二月二前,母亲就会拿出储藏了很久的黄豆,在簸箕里仔细挑拣,洗净晾干,用料水泡好,然后放在小铁锅里用慢火炒。直到黄豆在锅里噼里啪啦地响时,母亲便将豆子倒在案板上散热,豆子就会变得酥脆。每当此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几粒放在嘴里,虽然被烫得龇牙咧嘴,但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以前生活艰辛,黄豆算得上是“奢侈品”了,人们吃得更多的还是玉米花。将干净的沙土放在锅里炒热,然后再将玉米粒倒在锅内翻炒,不久后,锅里传出噼里啪啦的响声,飘出玉米特有的香味,玉米花就算炒好了。说是玉米花,其实就是玉米粒崩开了口,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迫不及待地抓几把装在衣兜里,然后一蹦一跳地走出家门,给小伙伴们分享,这也是孩子们节日里最快乐的时刻。上学时,孩子们通常抓上几把放在衣兜里,边走边吃,到了学校则和同学换着吃。在同学手里抓起一个扔在嘴里,同学之间的感情也立时增进了不少。大人们出门时,衣兜里也少不了炒豆。“来,尝尝。”大家碰到一起,相见哈哈一笑,然后从兜里掏出炒豆一起分享。你家是甜的,我家是咸的,张三家的焦脆,李四家的味道香,大家一边吃一边评价。“麦子浇返青水了吗?”“今年到哪里发财?”大家嘴里嚼着豆,盘算着一年的打算,交流着自己的想法,乡情融融,成为乡村二月最温馨的时刻。

炒豆,源于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天庭有一条青龙,负责降雨。有一次,玉皇大帝听信下属谗言,下旨三年不向人间降雨,土地寸草不生,许多人在饥饿中死去。青龙心中不忍,偷偷向人间布雨。玉皇大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将青龙贬到人间,压于泰山之下,金豆开花方能重返天庭。世人得知青龙为了百姓才遭此难,便聚在一起,千方百计寻找开花的金豆,解救青龙。但是,人们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也没有找到开花的金豆。后来,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将金黄色的大豆粒和玉米粒置于锅釜之中,用大火焖炒,使之爆而成花,并将其串编成团,或悬挂在屋外,或供于灶间,骗过了玉帝派来视察的太白金星与上天言事的“灶神”,青龙才得以昂首升天。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二月初二,从此,就留下了“青龙节”这个民间节日,并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说法。

随着社会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家乡的引金灌区、引黄灌区相继建设,提升了农业灌溉保障能力,水资源管理调度更加方便,全县100余万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如今,人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了,大豆早已成了日常食用品,每到二月二,大街小巷飘满了豆香。不仅如此,蚕豆、花生、青豆、“面蛋蛋”等品类也呈现在人们面前,炒豆的口味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如甜、咸、辣等。有时购买的太多,装在瓶里,一放就是几个月,打开吃时还是满口酥脆。

今年的二月二又要到了,商店中各式炒豆开始上架,看着这些炒豆,我心中有一丝失落。屈指算来,我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吃到母亲做的炒豆了。虽然从超市里买来的炒豆口感更好,品类较以前丰富了许多,但我还是忘不了母亲做的炒豆和玉米花。

(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4-03-0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6763.html 1 炒豆香飘二月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