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陶城铺 魏氏风韵长
文/图 本报记者 贾新伟
三河交汇处,两省四县通。悠悠陶城铺,魏氏风韵长。
从2800年前历史深处走来的陶城铺村,地处阿城镇东南,是阳谷县唯一临黄河的村庄。黄河从东南奔涌而来,在金堤下打了个滚儿,折身向东北,缓缓而去。金堤河像条巨龙,在村庄南面、东面蜿蜒而过。村北一条引黄干渠大堤、一座运河古闸,见证着古运河沿岸的繁盛。
伫立金堤,向南可一睹河南省台前县风光,向东隔黄河与泰安市东平县相望,向北则与东阿县接壤。隔河远眺,泰山余脉,层层叠叠,连绵不断,远处青山,近处黄河,山水相连,水天一色,好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如今的陶城铺新村,分为东铺、西铺、后铺和中铺4个行政村,当地村民仍习惯性地称“陶城铺”。该村虽无陶姓,但历史上却有另一名门望族——魏氏家族,美名远扬。
让我们蹚过历史长河,聆听遥远回响,穿越古今,回眸幽处,看那岁月流淌、故事成章……
魏氏三杰美名扬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云南顺宁府云州知州魏二公,讳钿,字钟华,号理齐……”
陶城铺村东,风吹树摇,正是魏氏家族墓群所在地。其间,碑主魏二公魏钿之墓,为碑林最珍贵一处。碑文由清代大学士刘墉之父刘统勋题写,碑阴则由聊城进士任兆熙题写。刘统勋和魏钿是郎舅关系。
魏钿,官至奉直大夫,曾做过兴国州的知州,在职期间,扩修兴国城墙,《兴国州志》亦为他所修。魏钿后在云南云州任知州,清正廉明,政绩显赫。
有清一代,魏氏家族颇具威望。其中,最有声望的当数魏氏三杰,即魏鑨、魏钿、魏鈊三兄弟。三兄弟科举成名,且文韬武略,美名远扬,其碑碣多为当时名士所书。
魏氏家族墓存清代碑碣十多通,其中,有大夫墓、文林郎墓、处士墓、太学生墓、修职郎墓、寿官墓、乡饮耆宾墓等,官职最高为正五品,其雕刻精美,形制巨大,通过碑文,可了解魏氏家族文化某些片段。2013年,魏氏家族墓获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魏家后人为缅怀先人,于魏氏家族墓南,建魏氏祠堂一处。如今,在陶城铺居住的魏氏后人,已传至20余世,共2000多人。
自强不息新奉献
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魏氏家谱》记载,魏氏始祖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迁至山东,四世祖迁居陶城铺。
时光踱走,从没停下雕琢的脚步,为世人刻下难忘印记。
金堤内侧,是绵延十里的芦苇荡。鸟鸣其间,芦苇飘香,上千亩芦苇为村民带来不菲收入,使当时的陶城铺成为方圆几十里内的富裕之村。1972年,阳谷县修建陶城铺虹吸工程,随着引黄水量的增加,陶城铺的地下水位逐年增高,加之泥沙堆积,芦苇逐渐埋入地下。昔日的“芦苇银行”,成为陶城铺人的记忆。
从1972年引黄河水开始,到1987年建引黄闸,以魏氏后人为主的陶城铺人默默地承受土地的减少、财源的缩减、环境的恶化等状况。由于引黄清淤,陶城铺村地势变得低洼,村民们就抬高宅基,二十几年间,不少村民两次翻修房屋。引黄沉沙,给周边村镇的农业丰收带来了保障,这和陶城铺人的奉献是密不可分的。
人文遗产惠后人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滚滚波涛,定有其源。
面对个人损失,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魏氏老人说,这是在积德行善,不就是少了几亩地吗?想想那些倒下去的战友,还有啥不舍得的……
后铺魏永森(实名魏翊刚)1935年在大连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西铺的魏尚煜(后改名魏轩)1936年参加革命,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像他们这样投身革命,打日本、求解放的不下百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魏氏先人近十位。
尽忠于国,尽孝于家;弘扬祖德,保本思源。魏氏家族的人文遗产,滋润着后来人。
老一辈的言传身教,打造了和谐的家庭,养育出大有作为的后代。农民魏绪善,勤劳朴实,为人谦和,含辛茹苦把6个儿女拉扯大,其中的5个儿子,参军报国,被誉为“一门五虎”。报效国家、为国奉献的精神,在魏绪善五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积德行善,也是魏氏家族精神传承的一部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秋收秋种后,筑堤挖河是一项重要任务。每当有外地民工来时,他们都会尽可能地提供方便,腾出房子让民工住。这些民工和当地村民成了好朋友,有的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改革开放以来,魏氏后人学有所成、参军入伍、经商打工者不乏其人,他们秉承先辈吃苦耐劳、诚实奉献的精神,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都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