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知识知多少
□ 程秋凤
失眠障碍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依然出现睡眠起始或睡眠维持困难,导致个体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存在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主观体验。典型的日间症状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激惹、周身不适和认知功能受损。失眠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疾病,通常而言,失眠障碍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荟萃分析显示中国普通人群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为15%,女性高于男性。长期严重失眠给患者的身体、生活、人际关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意外事故发生。
失眠作为一种症状通常是指睡眠的时间不足(比实际需要的睡眠时间短)或睡眠质量差。虽然多数人每天需要睡眠7—8小时,但有极少数健康人(约1%)每天睡5小时也感觉良好。俗称的失眠是指没有平时睡得好或准备入睡但睡不着,一般量化标准定义为:中老年人超过30分钟才能入睡(入睡潜伏期延长),或提早醒来(早醒),或夜间醒后超过30分钟才能再入睡(入睡后清醒时间延长),或兼而有之;在儿童和青年人,这些量化标准定义值如果超过20分钟即认为具有临床意义。若这些情况发生不频繁则视为失眠症状,若频繁发生但不满足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频度、时间和功能损害)则称为亚临床失眠,若频繁发生且影响日间功能则称为失眠障碍。失眠障碍是对需要特别注意的引起不良后果的失眠症状的诊断学名称。
引起或诱发失眠的原因众多,常见的有: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躯体疾病、药物与食物因素等。
由于失眠障碍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性或持续性倾向的睡眠障碍,所以一旦出现即需要积极治疗。治疗失眠障碍的短期目标是改善睡眠质量或睡眠时间,使总睡眠时间>6小时或睡眠效率>80%;改善睡眠相关日间损害,如精力不足、注意和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疲劳或躯体症状等。
失眠障碍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物理治疗和中医技法治疗等。在失眠障碍治疗过程中,个体化治疗通常是最需要遵循的策略。CBT-I是治疗成人(包括老年人)短期或慢性失眠障碍的首选方案之一,即使已经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应当辅以CBT-I。目前临床常用的策略是CBT-I与药物治疗,可以克服CBT-I起效比较慢的缺陷,能够在治疗的起始阶段就取得高于单独使用CBT-I或药物治疗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入睡困难症状比较突出或长期药物依赖的患者,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通常在维持一段时间后,逐步减少药物种类与剂量直至停用,仅使用CBT-I维持临床疗效。必要时选择物理治疗、中医技法治疗等方法作为补充或替代干预方案。
(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