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凯:用画笔定格
本报记者 张目伦
《东昌古城老街巷》充满现代气息,《运河晨曲》里的闸口老槐树郁郁苍苍,《铁塔烟霏》呈现的是“东昌古八景”的独特魅力……这些画作的创作者是聊城70后画家赵文凯。
4月27日,春风习习的午后,记者穿过市城区女人街,拐进聚源北街,走到一座安静的小楼内,敲开了赵文凯的家门。
这是一处位于一楼的两居室住宅,楼前有一个几米见方的小院,透明的顶棚在小院一搭,就成了赵文凯的画室。在这间小小的画室里,赵文凯执笔绘就理想。赵文凯的画案上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画笔和各种各样的颜料,房顶、墙壁、座椅、地面……目之所及,皆是他的画作,有花鸟、人物,更多的是山水。
“父亲喜欢写字,我在他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画画,并经常看一些书画类的书。当时,家里的白墙、地面等都是我的‘涂鸦板’。”赵文凯回忆着童年趣事。
上了初中,赵文凯开始画花鸟、竹子,临摹“八大山人”、吴昌硕、郑板桥等大师的画作。“我是学习机械设备制造的,从未上过美术院校和培训班。”赵文凯说,参加工作后,上班、画画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因为梦想,他一直坚持画画,从未停下手中的画笔。
2012年春,一次偶然机会,赵文凯结识了一位老画师,受其触动,他开始创作山水画,之后每年都会去太行山、泰山等地写生。“山的雄伟、水的灵动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每画完一幅画,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黄山是中国最美的景区之一,能画它是我的一个夙愿,希望今年能够实现。”赵文凯说。
为保持创作状态,赵文凯看到好的景致,一观察就是半天;外出时不具备画画条件,他就拿根树枝蹲在地上画几笔。“师传统、师自然、师造化,这是山水画创作的意义所在。站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被那些连绵起伏的山峦、碧色荡漾的松涛包围时,我总会有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感动。我要把零星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向大自然好好学习,不停寻找最能表达内心感受的创作方式。做一名画家是我的理想,我要努力坚持下去,在不断探索中实现突破。”赵文凯说。
如今,赵文凯主攻浅绛山水画,画作走新路、求多变、增美感,格调清新典雅。受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王以及新金陵画派的深刻影响,结合数十年的刻苦钻研,他形成了独特的丹青着色、勾皴点染技法,画面色彩和谐,构图灵动,意境深远。
赵文凯说,他时常想起老家旧时的街巷,看到古井、古树、石板路、小溪、小桥时,就会有一种创作冲动。
赵文凯说:“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自南向北共有拱桥十二座,人称十二连桥,就在小东关街,当年颇为有名。小河是我儿时的游乐场所,钓鱼摸虾、游泳嬉戏、捉鸟捕蝉,乐此不疲。十二连桥下游有一处大池塘,在老聊城酒厂的前面,岸边垂柳依依,蒹葭苍苍,荷叶田田,这也是我喜欢画荷花的原因。”目前,赵文凯正准备创作一批有关老聊城的民俗画,用画笔把这份“城市记忆”保留下来。他觉得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
(本版图片由张目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