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我想更懂你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ICU医护人员换位体验当“患者”
本报记者 鞠圣娇
本报通讯员 申洪静 翟涛
在清醒状态下,被保护性约束到病床上,无法动弹,是什么感受?“我体会到了失去自由是什么感觉,想动却不能动,这半小时过得十分漫长。”4月16日,聊城市妇幼保健院ICU(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杜迎迎回忆起几天前自己作为“患者”被约束在病床上的情景,仍感触颇深。
ICU是杜迎迎每天工作的地方,她和同事每天面对的大多数是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因疾病被迫卧床,每天依靠管道、仪器维持生命体征,还要忍受各类有创操作。作为医护人员,杜迎迎和同事经常思考如何操作才能把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在最近召开的一次科室讨论会上,大家讨论后决定将4月份确定为“患者体验月”,医护人员轮流躺在床上做“患者”,体验保护性约束、吸氧、心电监护、特殊物理降温等ICU里常见的护理项目。
4月10日上午10点,体验活动开始,靠墙角的两个空病床成为他们的体验床位。看着熟悉的病床,大家跃跃欲试。最终,杜迎迎和医师崔清涛成为第一批体验者。大家决定从最常见的保护性约束这一项目开始。该项目是医护人员为了保护谵妄、躁动患者因意识不清而坠床,或为了预防身上有导管的患者不小心扯掉导管,对患者进行的约束。
杜迎迎、崔清涛分别躺好,同事按标准为他俩的四肢做了规范约束,除了头部可以移动外,他俩的四肢不能再移动,也不能翻身。看着平时并肩作战的同事成了“患者”,起初大家纷纷到他俩床前进行“慰问”,询问他俩的感受。后来同事们都去忙了,杜迎迎、崔清涛只能静静地待着。其间,杜迎迎试图睡觉,但很难入睡。鼻孔里发痒,她想挠,却动不了。手指上夹的指脉氧传感器虽然很小,但长时间的佩戴让她感到很不舒服。因为平躺,看到的大部分是天花板的位置,崔清涛觉得灯光越来越刺眼,肢体也开始发胀发麻。
在两个人的期盼中,半小时的体验终于结束了。在分享环节,杜迎迎用“焦虑、无助和恐惧”形容自己的感觉,崔清涛则表示“清醒状态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只能平躺着,感觉身心不适”。他俩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大家开始讨论如何才能带给患者更好的住院体验。“给清醒的患者讲清楚他们被约束的原因,询问他们的感受”“将约束带调整到最合适的角度”“情况允许的话,只给患者佩戴防拔管手套,不限制肢体活动”“白天播放音乐,提醒时间”“晚上及时关灯”……大家集思广益,对如何改进保护性约束护理细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我们还将轮流体验更多的操作项目,体验患者的感觉,以改进工作流程和细节。”聊城市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延科说,从换位思考到换位体验,医护人员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