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故乡的老粗布

纺线

织布

络线

□ 郑天华

我的家乡茌平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类型多样,物产丰富,是主要的产棉区;与“金高唐、银夏津、铁打的临清”三县市为邻,商业经济繁荣。茌平区农耕历史悠久,男耕女织的传统印记,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难寻觅,手工纺织的“老粗布”广受称道,销路广泛。

用木制织布机手工纺织成的棉布,俗称“粗布”“土布”。线染色后织成的花布,称为“土花布”“花粗布”,现代人称其为“老粗布”,还为其起了一个响亮雅致的名字——鲁锦。

“一学纺棉织白布,二学裁剪做衣裳……”这首歌谣曾在茌平女孩儿中广为流传。从前,女孩子七八岁学纺线,十三四岁学织布。人们称纺线多的孩子勤快,织布好的孩子利索。一个善于纺织的闺女,会受到广泛称赞,她们也更容易得到幸福的婚姻。

老粗布纺织的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了由棉花纺线、以线织布的一系列环节。

轧花。将籽棉脱籽。茌平人称未脱籽的籽棉为“娘花”。轧花机以硬木为架,在两根立柱之间,横向平行嵌入一根铁棍和一根木棍,两棍间隙以能卡住棉籽为准。通过手脚并用操作,使两棍反向转动,将“娘花”里的籽挤出,即成皮棉,俗称“缕(方言,音liǔ)子”,皮棉经弹花工序成为松软的絮棉。

纺线。以高粱秆为轴棒将絮棉搓成空心的棉卷儿,俗称“布基”。将布基的一头搭在锭子上,一手转动纺车,一手捏住布基引出棉线,胳膊伸长举高,线也逐渐拉长,最后将纺成的线倒成线穗。从前,乡间女人几乎个个是纺线能手,那脍炙人口的纺线谣儿,也广为传唱:“俺纺线,纺得慢,一天一筐子大鹅蛋,没见俺纺车怎么转,一冬纺了六十六斤半……”纺线人的自豪、幽默、欢畅溢于言表。

拐线。纺好的线穗子用线拐子(两根横木互相垂直的丁字形工具)拐成大线把子,俗称“线坯子”。因为纺缠在锭子上的线又厚又密又紧,通过拐线将线匀松,扩大了与浆水、染料的接触面,浆染时就容易浸透。

染线。织花布要先染线,民间多用槐米、石榴皮、蓝草、红花等土颜料染。化学染料出现后,染布要加适量的盐与矾。将染料煮好放入线坯子,一边煮一边搅动,这样才能染得透、染得匀、染得牢,不掉色。

浆线。染过以后的线再用面筋水或米汤浆洗以增强线的韧性,这个过程叫浆线。织白布不用染色,可直接浆线。将浆洗过的线穿挂在木棍上,这木棍就叫“浆线杆子”。用扽线棒插入线挑的下端,双手把持木棒两头,用力下扽并使其振动,将线扽直。这一道工序一是理顺线染浆过程中造成的凌乱和粘连;二是减弱棉线的伸缩力,防止织成的布缩水。

络线。染浆过的线,分别做经和纬。做经的线用“旋风儿”缠绕在籰(音yuè)子上,为牵布经线做准备。这叫“络线”。做纬的部分要缠成线穗子,这叫“做穗子”。做穗子时常用秫秸做芯,芯里嵌一枚铜钱或圈一个布卷儿,织布时掰开线穗,拿出铜钱或布卷儿,带出里面的线头,放进梭子里织布。

牵布。这是织布前极其重要的一道工序。布幅的宽窄、长短、花色、图案等,都靠这一步打下基础。因此,常常要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妇女来牵布,起码要请她们盯在现场指点。牵布要选靠墙的宽敞地方,将缠好线的籰子按顺序排列好,两头插上木橛,使牵线呈三角形,一人牵线来回跑,两头木橛处的人负责接线、挂线、查线。

闯杼。将刷好的经线,按计划织成图案的要求,依次穿进杼眼里。“杼”是用硬竹皮篾做成的,用它将经线一根根排好、挤紧。做这一步要有耐心,织经线的花纹更要数得十分仔细,一根也错不得。

镶布。也叫刷线,这是织布前的具体准备工作。用竹刷子梳理闯杼完的经线,将杂乱的线顺直、粘连的线分开,使棉线平整、顺畅。随刷随把线缠绕在织布机后面的线轴上。

纫缯。“缯”用丝线做成,是控制经线上下便于梭子从两层经线之间穿过的装置。有两片、四片、六片等数量,花粗布的多种花纹,除了要用各种彩线外,主要靠增加缯数。纫缯与闯杼有类似的地方,要把经线一根根分别从缯线缝隙中穿过,有一根线穿错了,花纹就会织错。

织布。织布的手艺好坏,是乡间确认一个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织布的人坐在织布机一头的板上,脚蹬踏板,左手扶杼框,右手执梭。踏下踏板,通过缯的上下使经线交错分开,右手投梭,使纬线从经线中间穿过;左手接梭,右手抓住杼框向自己怀中方向用力扳动,以打紧纬线;然后再踏另一踏板,交叉分开经线,左手投梭,右手接梭,左手扳动杼框打紧纬线。机杼声声,织就一曲曲独特的乐章。“织布机,哐当当,大姐二姐织布忙。脚也蹬,手也晃,一下一下扳杼框……”说的就是织布的场景。织白布的时候,可以一把梭织到底;织花布根据花色多少确定用几把梭,最多的时候用九把梭。各种花样的土布,都有着浪漫的名称,如“小方格”“大方块”“长流水”“芝麻梭”“四大朵”“节节草”等,真是花样百出。如果再配上提花织锦,那简直是在搞艺术创作了。

农家织布,以三砖的长度为一尺,俗称“三砖尺”。“每尺”约为市尺一尺二寸,每九尺为“一丈”,合市尺一丈零八寸。每四丈称“一个布”。闯杼时每一丈处都用墨或锅灰抹一记号,俗称“抹墨儿”,每织到记号处,就称“到墨儿了”。因此,乡间有“到墨儿了”这一俗语。

老百姓的服饰以粗布为原料的历史悠久,直到近代,才有了机织细布,俗称洋布,此后又逐渐有了斜纹布、条绒、平绒、卡其等。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又有了的确良、涤纶以及毛料等毛纺织品。布料品种越来越多,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可是,家乡人难舍“老粗布”情结,“民俗风”“棉麻风”经久不衰,每逢冬春,乡村仍不时响起机杼声。

(图片由贾庆生拍摄。本版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

2024-05-1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0399.html 1 故乡的老粗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