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国夫妇:多重障碍儿童的守护者
文/图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本报通讯员 高鹏
在度假区湖西街道傅家坟村有一处小院,虽然简陋,却温情满满,充满欢声笑语。
这处小院,是专门为多重障碍儿童成立的托管之家。16年来,它已为42名多重障碍儿童遮挡过风雨。这些孩子们的“爸爸”“妈妈”,是张桂国夫妇。
自学康复治疗技术
2003年4月,张桂国从部队转业。2007年,他的儿子出生。然而,儿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被诊断为多重障碍症。这一诊断对于张桂国夫妇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他们一开始无法接受,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后来,张桂国夫妇辗转于聊城、济南两地的医院,为儿子进行康复治疗。他们一边带着儿子治病,一边自学康复治疗技术。在他俩的共同努力下,儿子的身体状况渐渐有了改善。
成立多重障碍儿童托管之家
在求医过程中,张桂国看到,有很多孩子的情况和他儿子的情况类似,但由于各种原因耽误了治疗,非常可惜。“在很多人眼中,这些孩子也许行为怪异。”张桂国说,他们需要的是足够的宽容以及爱心。
2008年,张桂国夫妇开办了多重障碍儿童托管之家,成为这些特殊孩子的守护者。
张桂国夫妇的爱心感动了很多人。不少家长将患多重障碍症的孩子放心地交给他们。夫妻俩和一群特殊的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耐心地陪伴每一个孩子
自多重障碍儿童托管之家开办后,张桂国夫妇就不再有周末和节假日,不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工作之余,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照顾这些特殊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些多重障碍儿童。
“这些孩子,只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迟了一点儿,只是暂时无法融入社会。”张桂国说,他始终相信,终有一天,这些孩子会如花朵般绽放,会张开双臂拥抱身边的亲人,会感知到世界的美好。
张桂国夫妇耐心地陪伴每一个孩子。有时,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让孩子们通过串圆珠、拼图等一系列力所能及的手工,练手练脑,开发智力;有时,他们带领孩子们进行体能康复训练,如拍球、投球、转呼啦圈等;有时,他们带领孩子们一遍遍地进行口型训练……
学习手工制作,对多重障碍儿童来说,要付出正常人十倍甚至更多的努力,这就需要守护者付出更多的耐心。看着孩子们努力制作出来的手工作品,张桂国的眼角时常会湿润。
孩子们努力进行康复训练的画面时常在张桂国脑海中闪现:孩子们做手工时经常被扎破手指,但他们从不哭闹;做口型训练时,一个简单的词语,孩子们往往要学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才能掌握基本发音,但他们不厌其烦……往事一幕幕,有辛酸,有泪水,但孩子们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着张桂国陪着他们一路向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张桂国夫妇不图回报,为多重障碍儿童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用爱温暖着孩子们孤独的内心,也让这些孩子的家长看到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