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师北门外的美食
□ 刘晓东
聊师是聊城师范学院的简称。它最初的名称是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7月改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又更名为聊城大学。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当地的老年人习惯于把聊城大学称为“老山师”。我有幸曾于1992至1994年在聊城师范学院就读,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两年大学时光。
那时候的聊城师范学院从校园面积、学生人数到学科设置等很多方面,都和现在的聊城大学相差甚远。那时的聊城师范学院除了高耸的办公大楼略显现代气息之外,很多教学楼还是陈旧的。可是我们在经历了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高度紧张的三年高中生活后,能够进入聊城师范学院学习,就像鸟儿脱离了樊笼,一下进入广阔天地,那种自由、幸福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一
进入大学短暂的新鲜期过后,一切便步入正轨。除了一个月回家一次之外,和上中学时区别不大。不同的是在确保顺利通过考试的前提下,能掌控时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比如吃饭,就比读中学时回家吃饭或者家长送饭自由多了。只要上午一二节没有课,我们可以偷懒不去做早操,痛痛快快地睡个懒觉。等到饿醒的时候,才晃晃悠悠地拿着饭盒去餐厅打饭。餐厅就在宿舍楼附近,走不了几分钟就能到。有时候去得晚了,空荡荡的餐厅没有几个人在吃饭,并且只剩小米粥可买了。卖饭师傅用大号的铁勺,把稠得能用筷子夹起来的小米粥舀得满满的,盛到我们的饭盒里。而那一盒稠米粥虽然只收2毛钱的饭票,但根本喝不完。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能够再舍得花上1毛钱,来上一份老咸菜,吃起来的感觉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当时,学院里面设有三个餐厅,一到吃饭的时间,我们就早早地去餐厅排队。餐厅里有油水的菜肴只有那么两三样,去晚了连汤都不会剩下。在学生中曾经流传过一个笑话,说某位同学端着饭菜在餐厅门口与人相撞,把人的衣服弄脏了。这位同学除了道歉外,还说要赔件衣服,结果那人说没事,回宿舍用水冲一下就行,反正没什么油水。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反映了一些真实情况。比如一份排骨需要2元钱,打到饭盒里的只有寥寥几块骨头,肉很少。相比2毛钱一份的炒豆芽,这算是个“硬”菜了。就是这样的菜,也是天天被抢空。老师只要稍微一拖堂,那我们只有残汤剩饭可吃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就经常满怀歉意地对我们说:“下课又晚了,耽误同学们吃饭了。”
二
相比于学院餐厅,聊师北门的小吃摊和路边店简直是美食汇集的地方。当时的聊城师范学院北门有一片不算茂密的小树林,临近街道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天天有商贩在此卖各式各样的早餐,比如甜沫、胡辣汤、豆腐脑、鸡蛋汤等。这里比较受欢迎的是清汤牛肉丸子,1块钱1碗。说是一碗,其实里面只有不超过10颗指甲盖大小的丸子,根本不够吃,不过好处是漂着油星的清汤是可以随便添加的。摊主是一对年轻的夫妇,隔着很远就亲热地跟我们打招呼,就像好久不见的亲戚似的。他的摊位经常满座,在有些时段还需要排队等位置。每逢周末,如果不回家,同学们大多去那里打打牙祭、解解馋。在女摊主热情的招呼声中,我们一副选无可选的样子,大大咧咧地坐在矮桌旁边的马扎上,手一伸,大声喊道:“一人来一碗!快点,我们还有事情要去办呢!”很快,散发着诱人香味的丸子汤便端了上来,上面偶尔还会漂着几片香菜叶。各人根据口味的不同,直接喝清汤,或放一些免费提供的辣椒面。有一次,某位同学手一滑,把小半壶辣椒面连同壶盖一起倒进了碗里。恰好男摊主就站在旁边,冷冷地看着不说话。结果那位同学非常淡定地用筷子把壶盖捞出来,然后一口一口地把那碗漂着厚厚一层辣椒面的丸子汤全部喝了下去,最后还潇洒地拢了一下额头上的头发,对摊主说:“真香,我最喜欢吃你这里的辣椒面了!”弄得我们一个个忍俊不禁,还不敢说什么。我小声问他:“伙计,辣不?”他擦了擦头上的汗说:“怎么不辣!但是咱不能丢了‘范儿’!”还有一位同学,因为添汤时女摊主不小心给他加了一颗肉丸子,吹嘘了一路,说是因为自己长得帅,女摊主才特意多给他的。回应他的除了众多“鄙视”的目光,还有暗暗不停晃动着的拳头。
吃饭不能只喝汤,那样很快就会饿。广场上还有卖黄桥烧饼、武大郎烧饼、沙镇呱嗒等面食的。我在那里第一次吃到沙镇呱嗒,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咬一口满口生香。吃一口呱嗒,喝一口丸子汤,全身上下都透着舒服劲儿。黄桥烧饼有咸的,也有甜的,干吃或者配着其他菜肴一起吃都不错。可惜的是分量太少,价格也不便宜,被我们归结于不合算那一类。最不合算的当数学院北大门正对着的那家馄饨店,黑乎乎的一间门市,常年只有一名中年妇女在操劳。她面前支着一口铁锅,里面的水一直泛着泡泡,侧面是一个盛满肉馅的粗瓷大碗。她一手拿着一根竹签,一手拿一张馄饨皮,用竹签在肉馅上一蘸,马上卷入馄饨皮里,用手一捏就丢入眼前的铁锅里。女老板抽空在一个不大的碗里放些葱花、香菜,还会放点味精、盐,还有或多或少的几丝紫菜,最后极不情愿地放几个小得看不清的虾米,用锅里的热汤一冲,便开始舀起馄饨往碗里盛。碗里的馄饨除了大片的面皮,根本吃不出是什么馅来。我和同学们曾经观察过,一天的时间,只看到女老板卖馄饨,就是看不到碗里的肉馅少。毕业几年后,我路过那里,发现那家馄饨店还在营业,不由得感叹,学生的钱真是好挣。
三
还有一种美食让人又爱又恨,那就是烤地瓜。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不爱吃饭了或者心情不好了,就去学校北门口找那个把铁桶改造成烤炉的大爷买地瓜吃。嘴里说着要块最小的烤地瓜,可过完秤后,才发现是烤炉里面最大的一块。不过拿在手里烫烫的、软软的,闻着香香的,吃在嘴里甜甜的,让人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据说当年在食堂门口有两位同学撞在一起,后来发展成了情侣,就是因为经常一起去吃烤地瓜,以至于有一些所谓的“恋爱高手”形成了一种共识:如果想追女朋友,那就送她一块烤地瓜吧。可惜我当时只顾自己吃了,从未想到拿它去送人。
美食虽多,可是价格都不菲。一般学生手里没有多少钱财,有的也只是学校发的饭票。可就是这样一张印得红红绿绿、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纸,在聊师附近的商店却是“硬通货”,在饭店里也能使用。学院北门西边路南有几家饭店,其中有一家店名叫“鲁冰花”,装饰得很豪华,门口挂着当时很少见的霓虹灯,特别引人注目。平时,我们不敢轻易进去消费,知道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在里面买不了几个菜。到了毕业前夕,老乡送行、同学送行等各种饭局多了起来,自然没有那么多顾虑了。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同学在这家饭店里吃送行饭,不知不觉间喝多了,掏光身上所有的钱后,发现还是不够饭费。没有办法,我们就问老板,收不收聊师的饭票?老板很痛快地说:“收!”我们不禁松了一口气,说:“收饭票早说啊!再来一箱啤酒,接着喝!”
时至今日,我已经从聊城师范学院毕业30年了。现在,聊城大学的名气越来越大,校园变得越来越漂亮,周边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校门重新进行了修建,门外的小树林不见了,狭窄的道路拓宽了,低矮的平房拆除了,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展现在人们面前。可是那些美食去哪儿了?我在那里再也找不到它们了。(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