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美味托板豆腐
本报通讯员 孙利
豆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由豆子加工而成的。在我国,豆腐的吃法有很多种,不胜记载。其中,在我的家乡临清,吃豆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木板托着,不加任何调料,直接“喝”,这种可以“喝”的豆腐就是临清托板豆腐。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临清托板豆腐的起源无确切的历史记载。据一些老人说,临清托板豆腐起源于明朝,当时有个秀才赶考,路过临清时已身无分文,快要饿死时碰到了“豆腐李”,可是秀才没有碗,“豆腐李”灵机一动,撤下挡豆腐的木板,然后切上一溜儿豆腐端到秀才面前。
这个故事的真假难以辨别,其流传下来的原因,无非就是老一辈人希望我们要知恩图报,而且要有爱心,多做善事。
关于临清托板豆腐的起源,我倒相信另一种说法。相传,临清挖运河时,地方官吏残暴不仁,为了赶进度不让苦役休息,连吃饭喝水都不允许,苦役只能没日没夜地干活。有一天,有个卖豆腐的商人经过河堤,饥肠辘辘的苦役看了又看,其中有个大胆的苦役趁监工不注意偷偷买了一块豆腐,他没有碗,只能托着吃,一块豆腐下肚,不仅解饿还解渴。
后来,卖豆腐的商人抓住机会,打通关系,经常来到河堤卖豆腐。再后来,为了方便食用,商人又发明了托板,托板长8寸(1寸约合3.33厘米)、宽2寸,豆腐在托板上一字排开,一钱一板,不用找零,刚好够一个人食用。
托板豆腐吃起来方便快捷,监工也就不再阻拦,而且豆腐是由黄豆碾磨而成,富含蛋白质和钙,吃完后抗饿,苦役干起活来也带劲。
运河通航以后,临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来北往的客人、商人聚集在这里,市场一片繁荣,临清从此变得富裕、热闹起来。临清人根据客人的饮食习惯,再结合当地人的口味,不断改进托板豆腐的制作技艺,才有了今天的托板豆腐。
制作临清托板豆腐时,需将上等黄豆脱皮、水泡后磨成浆,再用布滤出豆渣,倒入锅中烧开,最后用卤水点制而成。在这个过程中,点卤最为关键。点老了,豆腐比较硬,不好吃;点嫩了,豆腐不成型。只有恰到好处,不老不嫩方为上品。
豆腐压模成型后用白布裹起来,手指一戳颤颤悠悠,就像一个大果冻。豆腐切开后,切面变得水汪汪的,所以临清人又称其为“水豆腐”。正是因为水豆腐这个名字,临清人不说吃豆腐,而说“喝”豆腐。
如果你想喝一板,只要往豆腐车前一站,老板就心领神会。老板拿起刀在豆腐上轻轻一划,一小溜儿豆腐便被整齐地切下来,一眨眼的工夫,豆腐就上了竹板,一板白嫩细腻的水豆腐立马端到了你眼前。
嘟起嘴轻轻一吸,热气腾腾的豆腐就爽滑地溜进嘴里。豆腐入口即化,先是有一点豆子的苦味,两秒过后再细细品味,满嘴清香。
在临清,托板豆腐属于早点的一种,随处可见。其中,周记托板豆腐的味道最正宗,其制作技艺被列入聊城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百余年来,周记托板豆腐秉承传统,不改配方,品质如一,老人孩子都爱“喝”。
一辆三轮车就是周记托板豆腐的摊位,在菜市场门口一停,一元钱一板。很多人逛完菜市场就会买一板,营养美味,尤其适合老人、孩子食用。
在我小时候,托板豆腐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豆子换。那时,我家没钱,庭院里种了些黄豆,秋天收了豆子,多用来换豆腐吃。
记得在我七八岁时,有一天早晨,奶奶太忙,顾不得做早饭,让我端一碗黄豆去胡同口王三爷那里换一板水豆腐。那个时候,能喝上一板水豆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听有豆腐喝,我可高兴了,端起装满黄豆的碗,蹦蹦跳跳出了家门。可就在离豆腐车还有半米远时,我一脚踩到了石子上,一个跟头趴在了地上,黄豆撒了一地。
“这下坏了。”我心想,不仅豆腐“喝”不成,回家还要挨揍。就在我懊恼之时,王三爷急忙走过来扶起我:“你看你急什么,豆腐咱有的是,任你喝!这下可好了,牙磕掉了一颗,我该怎么赔你?”
经他这么一说,我用舌头一舔,还真少了一颗牙。我顾不得疼痛,低着头开始满地找牙。王三爷也没闲着,他在不停地捡豆子。经过一番折腾,牙找到了,我高兴地将牙扔到了房顶,王三爷也破例多给了我一板水豆腐。
时至今日,看到卖托板豆腐的摊位,我就能想起那颗牙,想起那板充满爱的水豆腐,感激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