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 后世不忘
——东昌府区拟为田庄五烈士立碑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在政协委员的提案以及爱心人士的调查推动下,为1942年牺牲在东昌府区侯营镇田庄村的五位烈士立碑的事宜提上日程。
6月25日,全国“最美五老”志愿者、“故事爷爷”王忠祥,第九届聊城市道德模范、聊城好人任广弟,东昌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张继杰,东昌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级主任科员王国昌,东昌府区侯营镇副镇长王艳杰及新闻记者等组成探访团,来到侯营镇田庄村和郑家镇郑家村,进一步核实烈士信息,为田庄五烈士立碑做准备,让烈士青史留名,后世不忘。
五名八路军战士壮烈牺牲
据史料记载,1939年3月,日伪军在聊城城区西南的沙镇、侯营、田庄安下据点,布置兵力,屠杀抗日军民。其中,汉奸郭培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称这些据点为“郭家宰房”。
1942年秋,冀南军区马颊河支队接到拔除郭培德在田庄据点的任务,据点里驻扎着郭培德的一个伪军中队。在田庄乡公所田玉符的帮助下,马颊河支队提前侦查据点的情况并绘制地图,决定在1942年10月的一天晚上开始行动。行动中,郑玉祥等5名八路军战士摸进郭培德在田庄的据点时,据点内突然响起了枪声,惊醒了郭培德。5名八路军战士紧急回撤,经过大门洞时,不慎掉进了郭培德设置的暗井里。
6月25日,探访团来到田庄村拜访了《血染凤凰城》的作者、红色作家田绍润。田绍润说,20世纪60年代,他就听村里的很多老人讲田庄五烈士的故事,并将这一史实写进《血染凤凰城》。
说起在田庄牺牲的5位烈士的事迹,田庄村的老人辛显林激动地说,5名烈士牺牲的那年他8岁,烈士们被活埋在田庄西北地里的事,一直装在他心里。5名八路军战士掉进暗井后,一直到天亮,汉奸才将他们打捞上来。汉奸向他们身上捅刺刀,然后用地排车将这5位奄奄一息的八路军战士拉到田庄西北地里活埋。其中,一位流了很多血的战士向群众要水喝,还有一位战士的肠子被汉奸挑了出来,另一位战士喊道:“我们不怕被你们活埋,老子18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对于此事,探访团在《中共聊城市党史资料》(第五期)中找到了相关记载,为这一史实提供了佐证。
郑玉祥在草篮子里藏手枪
探访团又来到郑家镇郑家村,核实烈士郑玉祥的情况。郑家村党总支书记郑长珍说,郑玉祥是烈士,牺牲在田庄村,关于这件事,村里很多老人都知道。随后,郑长珍拿出一本《郑家村志》说,村志里也记载得很清楚。记者看到,《郑家村志》里这样记载郑玉祥:1924年11月生于郑家村,1942年5月参加革命,八路军冀南军区马颊河支队战士。1942年10月,郑玉祥在聊城田庄打击日伪军的战斗中牺牲,时年18岁。
郑玉祥的侄子郑德江说,郑玉祥在家中排行老大,牺牲时还不到20岁。他曾听父亲郑玉香说,郑玉祥在田庄牺牲后很长时间,他们家人才将他的尸体从田庄运回来,装殓到大棺材里,埋葬在郑家村。随后,郑德江展示了由贺龙、邓小平签署的郑玉祥“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郑玉祥牺牲那年,我刚出生。后来,我经常听前辈郑登华等人讲郑玉祥的故事。郑玉祥胆识过人,去哪里都挎着一个装满草的篮子,草下面藏着手枪。郑玉祥当年经常在沙镇、郑家、侯营一带活动。”郑家村82岁的郑全荣说。
今年,东昌府区“两会”期间,东昌府区政协委员白雪丽在《关于在田庄村为五名烈士立碑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到,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议在田庄烈士牺牲地、烈士埋葬地建立纪念碑;同时,将田庄五烈士的故事列入侯营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中;在学校里,把田庄五烈士这个红色故事讲下去。
王国昌表示,东昌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已收到此提案,正着手办理。“田庄五烈士纪念碑立起来后,田庄村的党员干部和田庄小学的学生接受红色教育便有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这也是对烈士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