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红木之魅 品文化之美
——记阳谷顾氏红木镶嵌技艺传承人杨连彪
文/图 刘学 孟伟 刘润文
“红木镶嵌技艺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审美与匠心独运是红木镶嵌技艺的核心,只有怀着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热爱,才能将其发扬光大。”7月14日,阳谷顾氏红木镶嵌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连彪说。
杨连彪的红木镶嵌技艺产品陈列室位于阳谷县郭店屯镇,走进陈列室,首饰盒、如意、博古架等琳琅满目,这些家具散发出古典韵味,展示出红木雕刻和镶嵌技艺的独特魅力。
红木镶嵌家具备受推崇
杨连彪介绍,家具作为一种器物,不仅仅是日用品和陈设品,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木家具的品鉴标准分为形、材、艺、韵四个方面,“形”就是外观形状,“材”就是材质,“艺”就是工艺,“韵”就是神韵。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将木雕工艺推向了顶峰,最基本的雕刻技法有浮雕、镂雕、圆雕、镶嵌雕、通雕、透空双面雕等。
红木家具颜色呈暗红色,为了使家具显得更加富贵典雅,手工匠人发明了镶嵌技术,例如红木镶螺钿、红木镶玉、红木镶竹丝、红木镶珐琅等,匠人将玉石、象牙、珊瑚等先制作成花卉、人物、楼台、树石等图案,然后根据图案在木面上雕刻凹槽,再将这些图案镶嵌其间。镶嵌雕层次清晰分明,具有华贵的装饰效果,因此,红木镶嵌家具备受推崇。
1974年出生的杨连彪从小受家庭影响,对传统家具文化以及红木镶嵌技艺非常着迷,并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2003年开始,杨连彪在打理红木家具生意的同时,先后到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所拜师学艺。“我从最基础的设计画图开始学习,日积月累,一点点地磨炼、创新。”杨连彪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木镶嵌的价值也日益显现出来。2023年,阳谷顾氏红木镶嵌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2年刻苦钻研打磨匠心
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辨识能力,是杨连彪在红木镶嵌道路上永恒的追求。历代古画上的家具、有影响力的拍卖会上拍卖的家具、具有传统纹饰的家具,以及经典器型的台类、椅类、几类、床类、柜类等,成为杨连彪苦心钻研并寻找设计灵感的主要对象。
只有创新才有核心竞争力,只有创新才能提高技艺。22年成就匠心,杨连彪投资成立了研发中心,历经10年收集并整理了3000余份经典器型的家具图纸,力求做到研发走在同行业前列,提高设计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从款式、种类、结构到造型、纹样、用材等,杨连彪都精益求精,力求有新的突破,渐渐地,他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设计生产的产品广受认可。
杨连彪追求明清家具的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境界,严格精选名贵木材,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按照精心设计的图案,采用中国传统卯榫结构以及生漆工艺制作家具。
让红木镶嵌技艺走入寻常百姓家
杨连彪表示,非遗传承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中国传统家具文化自信的过程。杨连彪秉承文化创意的理念,以“黄杨镶嵌”“百宝嵌”工艺手法为核心工艺,结合明清家具的艺术风格,创新经典器型,让红木镶嵌技艺走入寻常百姓家。
“做红木镶嵌,要耐得住寂寞,有坐‘冷板凳’的勇气,努力沉淀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格局和眼界。”杨连彪说。目前,杨连彪与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建立非遗研学方面的合作,受邀为学生们讲解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历史与内涵。杨连彪介绍,有着传统文化内涵和特殊工艺水平的红木镶嵌家具有较高价值,2011年,他制作的一件小叶紫檀嵌青白玉如意拍出15万余元的价格。
“要以设计研发、确定器型为第一要务,做有生命力的家具。”杨连彪表示。目前,杨连彪正在筹备设立红木家具及镶嵌技艺博物馆,拟将博物馆建成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非遗产品的互动平台、教学实践的交流基地,让更多人走入红木镶嵌的艺术世界,学习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