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奋斗者的赞歌
——读巴陇锋《秦岭人家》有感
○金永淼
陕西作家、编剧巴陇锋在他的长篇小说《秦岭人家》中,聚焦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秦岭脚下塘坝村的发展实践,奏响了一曲“秦岭人家”为生活而奋斗的赞歌。
曾经的孤儿、高考落榜生、青年农民邛军,在妻子唐小凤和同学康静雅等人的帮助下,艰苦创业。他致富不忘村民,捐款助学,吸纳村民在自己公司上班,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他当选村支书后,笃定“书记姓邛但不信穷”,不等不靠,垫钱数百万元建设村庄,带领大伙修路,率先推动“水电进户”“厕所革命”,开发地热和特色旅游,壮大村集体和民营经济,成了闻名全国的模范村支书,数万名村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小说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写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展现了生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邛军、唐小凤、康静雅、边大治等秦岭儿女的奋斗历程。巴陇锋将中国加入世贸、北京申请冬奥会,甚至整治秦岭违建别墅等事件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得小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秦岭人家”在时代巨变中的深刻变革显得顺理成章,又充满了奇迹。
巴陇锋擅长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塑造鲜活朴实的人物。在“人生变奏曲”这一章中,对于邛军的干事创业劲头,巴陇锋是这样描述的:“妻子的回家和怀孕,杨俊虎的判刑,让他干事创业的心气无限高涨,他似乎又想起拿破仑的那句话‘我比阿尔卑斯山高’,此时的他,真的觉得自己比南山还高。”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拔高和渲染,作者便将邛军敢试敢闯的奋进意志和处理夫妻矛盾时的倔强温情细致地刻画出来。这种极具冲突的描写,同样出现在返璞归真的高知女性康静雅、个性张扬的杨钊等人物上,使得整部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立体、丰满。
巴陇锋在《秦岭人家》中探索乡村振兴的样本和模板,包括干事团队的打造,书中邛军、唐小凤、杨钊、李易芳等怀着对塘坝村的情感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品格,克服了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当然,在此过程中他们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也犯了一些小错误,但瑕不掩瑜,塘坝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可喜成就。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人物没有在仕途和事业发展中迷失自我,始终保持着秦岭儿女的真挚和质朴。康静雅回乡反哺创建终南山孤儿院、邛军裸捐后退隐终南……他们从风华正茂到逐渐老去,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中国乡村去向何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如何走的时代追问,也为继任者提供了无穷的启示和可复制的经验,吹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嘹亮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