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张秋挂剑台原址
□ 张福禄
阳谷张秋挂剑台,因春秋时期“季札挂剑”的美德故事而名扬天下,也因清末民初确定为山东黄河上中游北岸分界点而载入史册。
挂剑台现址位于张秋镇东南金堤以北运河东岸的闸口村。对挂剑台原址,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其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挂剑台原址,有人认为该址是后来搬迁所致。那么,挂剑台原址在哪里?它因何而迁?又是何时迁的呢?
挂剑台名传千古
季札,春秋时期吴国皇族。传说季札出使晋国,路经今张秋镇地界,与当地徐君一见如故,结为挚友。徐君爱上他的佩剑,但没好意思说出来,季札察知其意,但因使命在身不可无剑,便决意回程时再来相赠。不料季札从晋国归来时,徐君已经去世。季札深感悲痛,祭奠之后,遂将自己心爱之佩剑解下,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季札随从不解其意,问,徐君已死,你怎么还把剑赠给他呢?季札回答,徐君在世时,我已经心许归时以剑相赠,岂能以死背我之心愿呢。时人闻之无不叹服。后来,人们便把徐君陵墓称作挂剑台。
东汉时期,为了防止洪水泛滥,王景治河时从河南荥阳到山东利津修筑了一道长达千里的金堤。这道金堤,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北金堤,它绕张秋东南而过,成为挂剑台位置的参照物。元时张秋运河开通,张秋成为明清时期四方交通之枢纽,运河漕运之要地。因此,“季札挂剑”的美德故事伴着运河的流淌而响彻华夏,季札也被后人称为“中国诚信第一人”。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工部分司郎中杨淳捐俸,于徐君墓前修“季子祠”,供祀徐君、季札。明清时期,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拜祭,留下赞颂诗篇。季子祠内四壁存有名人题词,书法精妙,真、草、隶、篆、行皆有,俗称“五体十三碑”,保存至今。
挂剑台原址在“夹河套”
汉唐至北宋明道年间,黄河流经阳谷县西及西北部。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河决澶州横陇埽(今河南濮阳东),始越金堤而南。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河决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改道南流,阳谷境内河道遂废。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山东利津县入海,复流经阳谷东南部,也就是在金堤以南流过,黄河堤防与金堤之间地带被人们称为“夹河套”。
根据目前所掌握资料可知,张秋挂剑台原址就在夹河套中的张秋金堤河河道。
首先,据2000年出版的《阳谷县地名志》载:“挂剑台,位于张秋镇南水闸东北堤下,距张秋镇1.5公里处。”根据标注的位置,其址在金堤以南,而且在1955年建设的张秋闸(今张秋闸上游70米处)附近。其次,2006年出版的《追寻历史名城——阳谷》载:“挂剑台又称徐君墓,故址在张秋镇东南1.5公里金堤南侧。”此书明确了挂剑台原址在张秋镇东南金堤南侧,也就是目前的金堤河河道中。三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绘制的《山东黄河全图》标注,挂剑台处于张秋镇东南金堤南侧、黄河堤防北侧,与十里井、白家浦村呈三角形分布,距离张秋东南金堤不足百米。四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民国十四年分别绘制的《山东黄河上游河道图》《山东黄河中游河道图》记载:“山东黄河上游河道图,南岸自菏泽县朱口直东交界起至寿张县十里堡止,北岸自濮阳县高堤口直东交界起至寿张县挂剑台止。”“山东黄河中游河道图,南岸自寿张县十里堡起至齐东县田家拐子止,北岸自寿张县挂剑台起至惠民县刘旺庄止。”这两张河道图上标注的挂剑台位置也在金堤以南。五是民国期间《山东黄河全图》所标注的挂剑台位置也在张秋金堤以南。
根据以上资料所述和标注的位置,可以推断挂剑台原址应该在张秋镇闸口村东南金堤南侧,沿现张秋闸上行70米,然后向东折50米左右,就是挂剑台的原址所在区域。不过,这一片现在是金堤河河道——挂剑台原址已淹没于金堤河。
挂剑台移至金堤北
1959年印制的“寿张县行政概况图”标注,挂剑台地处张秋东南金堤以北,即张秋闸口村。据附近村民讲,当时村中有一高台,人称“挂剑台”,上有一座“五体十三碑”。这个高台,在前几年修路时被拆了,现在只有一座刻有“五体十三碑”文字的石碑向前来寻踪挂剑台的人们诉说着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挂剑台为什么要迁址金堤以北?目前的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有两个重要原因不可排除:一是防止挂剑台古迹被洪水冲毁而迁址;二是修筑堤防或开挖河道,防止古迹埋于堤下或河底而迁址。
张秋镇金堤以南,自古以来多次遭洪水侵袭。据2014年版《张秋镇志》载:“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挂剑台及祠庙皆被大水冲没,但立于季札祠的十三通碑(后称五体十三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2015年出版的《聊城古今五千年》载:“清嘉庆八年(1803年)秋,河决口衡家楼(河南封丘),漕河涨溢。冲张秋,穿运河。季子祠被冲毁。‘东坡碑’被山东巡抚铁保运往济南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堤身低矮单薄,隐患多,当黄河发生大洪水时往往造成溃决。据1960年版《寿张县志》载:“1933年黄河在河南长垣石头庄决堤,直冲金堤,水势凶猛。自范县城西至张秋东之陶城铺,水均与堤平,风浪撞刷,形势危险……夹河套(金堤、临河之间)村庄、房屋财产被洪水吞没者无数。” “1937年范县大王庄堤决,直冲县境莲花池,寿张以下最为危险。”1985年《阳谷黄河资料长编》载:“1949年9月,寿张县枣包楼临黄民埝决口,最大过水流量达到2300立方米每秒,溃水流入金堤河。”这些,都对挂剑台古迹保护形成严重威胁。
治理金堤河可能是造成挂剑台迁址的另一个原因。据2004年出版的《民国黄河大事记》载:“1935年3月,国民政府组织人力培修金堤工程开工;4月,国民政府开挖金堤河,‘由长垣之东,经濮阳之南,沿金堤出陶城铺以达于河’,长180公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进河道水利工程建设,对金堤进行了多次加宽加高,开挖了金堤河河道,让金堤河成为造福沿岸人民的幸福河。
当时的挂剑台地处金堤河中。无论是为了防止古迹被洪水损毁、淹淤,还是为了整修堤防、开挖河道,将挂剑台由金堤南迁址到金堤北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因此,挂剑台迁址的时间应该在1949年至1959年之间。
一座挂剑台,一个美德故事,一个黄河河道地标,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人们在赞美诚信、感怀古人美德精神的同时,也沉浸在黄河、金堤河文化之中,汲取丰厚的滋养。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