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初为人师时
□ 魏翊恩
1975年底,我刚刚高中毕业半年,就接替父亲的班,到阳谷县阿城联校当上了老师。因为离春节放寒假还有一个月,联校领导就让我直接到父亲任教的学校上班。父亲再三嘱咐我,一定要珍惜机会,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一定要边干边学,搞懂搞熟教材,热情对待学生,当一个好老师。
一
这所学校名为五七小学,隶属马湾村,但是建在漫地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说是学校,其实就只有一个五年级班级,只有两名老师。另一名老师叫吴永文,他的家离学校只有三里地,按照要求也得吃住在校。学校一共三间屋,其中一间是办公室和宿舍。这间屋就放得下两张桌子、两张床,自行车白天要推到外面,晚上再推到屋里来。另外两间是教室,学生是附近3个村的,一共28人。
学校附近有个拖拉机站,我们平时到那里吃饭。那时候正时兴“农业学大寨”,拖拉机司机每天早晨五点半就吃饭,然后去深翻土地。由于学生要早操、自习,我们就不能按拖拉机站的点儿吃早饭。每天早晨放学后,我和吴老师就在讲台上支起锅,用清水煮面条。1975年,喝面条在农村也算得上是好饭食了,因为在家十天半月也喝不上一回。一个月,除去四个星期天,其他时间的早饭,都是清水煮面条,但我们两个还是吃得很香。
在五七小学的一个月,虽然学校位置偏僻,老师也只有我们两个,放学后十分冷清。但是,我感觉十分快乐。我就像一只放飞的小鸟,有了属于自己的天空,能展开翅膀,自由飞翔了。我利用空余时间看书、备课,课下和同学们交流,很快就融入了他们中间。他们亲切地喊我小魏老师。我很高兴,父亲刚把教鞭传给我,他是老魏老师,我当然是小魏老师了。
二
1976年农历正月十六开学,我冒着雪,驮着被褥,到颜营联中上班。那时到处兴办学校,开始叫“戴帽中学”,后来又叫“联中”,实际就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增设初中。
颜营联中当时有12名教师,7个教学班,从小学到初中各一个班级。学校有三排校舍,中间一排是6间办公室。学校没有围墙,东边紧靠一条南北路。因为颜营的地大都在村北面,有的村民上下工就在校园里穿行。
开学第二天,早操结束后,校长把我介绍给同学们,然后让我讲话。我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只觉得一股热流,瞬间流向了全身。我第一次站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心跳加速,脸都有点儿红了。我想了想说:“我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也是一名学生,一定向其他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努力把工作干好!”学生和老师们给了我热烈的掌声,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联中校长许广华,是我上小学时的老师,教师史广明、刘保德是我上初中时的老师,所以我一点儿都不觉得新学校陌生,很快就融入其中。
因为春节前刚调走一个教四年级的老师,所以领导就安排我接了四年级的课。当时四年级设语文、数学、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等课程。一个人包班,白天除了上课,所剩时间不多,备课、批改作业都要放到晚上来完成。我办公室里有架脚踏风琴,我就向史老师请教,学习弹奏。上音乐课时,就试着用它伴奏,很受学生欢迎。当时每天都很累,但我很快乐。因为整天跟学生在一起,被他们尊重和依赖,忙点累点根本不值得一提。
那时,学校规定除本村的老师不住校外,外村的必须住校。这样12名教师中,就有7人得住校。学校有间屋用来做饭,但是没有专职的炊事员,老师们轮流做饭。史老师负责每周蒸三次馒头,我不会做饭,就给他打下手,烧火。
我还没有蒸过馒头,不知道烧多长时间火馒头才能熟。要忙活多半上午,史老师才能把和面、发面、揉面这些环节做完,把一个个揉好的馒头放到蒸笼里。之后他告诉我,怎么烧火、烧多长时间。他看着我烧火,直到热腾腾的馒头出锅。到了第二次再蒸时,他没有在旁边指导我。我用力地拉起了风箱,觉得火旺了,就会熟得快。可能是我沉浸在风箱有趣的节奏中,忘了烧了多长时间,直到一股刺鼻的焦糊味弥漫在屋里时,我才停了下来。锅里的水烧干了,蒸馒头的笼布烤焦了,底层的馒头都变成金黄色的了,整锅馒头都有一股烟味。这让我觉得非常惭愧。
后来再蒸馒头,我注意到蒸汽上来了,说明锅里的水烧开了,这时要把大火变成小火,继续烧几分钟,就能闻到馒头的香味了,然后再烧五分钟,就能停火了。几次下来,我找到了烧火的规律。看到蒸好的一个个雪白的馒头,我开心极了。
三
1976年秋后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天,孙廷印老师来我家,让我马上回学校,说是校长有任务安排。校长见到我,开门见山地说:“郭耀鲁老师调走了(他老家是冠县柳林),让你教七年级(当时的初二年级)语文,考虑你年轻,不让你当班主任。怎么样?”
我一下子就蒙了。我刚教了四年级语文一个学期,就让我教七年级语文?
校长见我迟疑,便说:“郭老师调走了,联校没有再给人,你看咱学校这些老师,还数你最合适。”我再三思考后说:“郭老师是老教师,有经验,我是新手,怕教不好。”校长说:“你四年级教得很好,直接教七年级可能有点困难,但你还是有能力的。干吧,有我呢。”在校长的坚持下,我说:“好吧,我努力!”因为第二天就要上课,我就没有再回家,而是找来七年级的课本,备起课来。
这个班有68名学生,学生年龄相差比较悬殊,大的有20岁,比我只小一岁,小的也就十四五岁。学生来自颜营、东堤、刘什庄、赵店四个村。
那时,除了课本和下发的一本教学参考书,没有别的资料。为了教好课,我提前把课文都背下来,做到烂熟于心。再让学生读时,我不用看课本,掉一个字,都会及时纠正。当时写作文大都要求写批判性文章,学生只能抄报纸。我发现学生中流传着一本十多年前的作文选,如获至宝,就让同学们传抄下来,作为范文进行讲解。我从卷面抓起,先让学生写好字,再斟酌词句,然后考虑谋篇立意。68篇作文,批改一次怎么也得用4天的课余时间。在我的严格要求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也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信心。
当时,由于没有参考资料,学生的底子又差,教好不容易。我阅读学校订的报纸时,看到对学生有用的内容,就拿来读给学生听。林丙孚老师是学校里的老教师,经验丰富、讲课很好,我就看他的笔记,在窗外听他的课。为了上好联校(那个管理区还有另外三所学校)公开课,我专程到阳谷三中去请教张世荣老师(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一年后,那个班毕业了,学校又让我接了新一届七年级的语文课。有了这一年的教学经验,我教得顺手了些。每次布置作文,我都抽出几位同学写的当面批改,让他们自己找错误,这个办法收效很快。我每次都选出两到三篇写得比较好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让他们对比之下找差距。下半年联校进行抽考,我教的那个班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一次县防疫站来学校收集师生粪便,检查是否有血吸虫病。事后,我组织学生写了一篇记事作文。同学们由于是亲身经历,所以普遍写得不错。当年高中招生,作文题目和我们当时练习的一字不差,同事和学生家长都说我会猜作文题。其实,我哪里是会猜啊,只不过是平时细心一些。
恢复高考之后,我和颜廷成、孙廷印、颜秋英、赵柳英、孔庆云几位年轻老师,给同学们印学习资料。我负责刻钢板,他们分班油印。我们做这些都是自愿的,没有任何报酬,而且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就是想为学生准备一些课外辅导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从不同渠道获得的。除纸和墨钱外,我们没有多收同学们一分钱。老师们加班饿了,就到伙房拿个馒头,记到自己账上。一忙就到晚上十一点多,大家称这是快乐加班。
我在颜营联中一干就是七年,从一个不是科班出身的学生,逐步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其间有苦更有甜。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经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