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运河古城区段旧貌
□ 刘洪山
运河龙湾至铁塔段,可视为古城区段。通过史书记载和亲见实物、遗址寻觅,可以大致了解这段运河两岸的状况。
运河龙湾段西岸,曾有静业禅林、龙湾书院。静业禅林应是不小的寺院,越河圈的地藏庵是其下院。
向北,运河西岸曾有绍余公所和今存的山陕会馆。
从羊子巷往北是山陕会馆后面双街的延伸,也名双街。街西面是今存的基督教教堂,街东面是教会办的培德小学、神职人员宿舍和民宅,运河在街后经过。1952年,聊城一中将民宅等征用,与教会围在一起,这段双街移到运河边。
出原双街的东阁门,是临河的单面街。苏州会馆曾在此,它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苏州客商兴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看楼、大殿、春秋阁等。虽规模较小,但玲珑雅致,砖雕技艺尤为精湛。20世纪30年代,此处已成残垣断壁,群众捡苏州砖作磨、剃刀石,后成为废墟。
会馆东即通往东关大街的馆驿街南首和大码头、小码头。馆驿街南首向北十余米有通丁家坑地下涵洞的天窗,涵洞与坑嘴有落差,每经此处都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这是东关大街一带各家排出的废水,水很清,没异味,没粪类污物,因粪当时能卖钱。经常有很多人在坑边洗衣物,我也曾随大人去那里洗过衣物。紧靠天窗南边,是一关闭的闸,可能是用来调节运河水的,因运河流水已断多年,故而此闸已废弃。
由此向东至闸口多是东关大街店铺后院的墙壁。
龙湾段运河向北的东岸,与教会相对,是清代刑部尚书任克溥家族的墓地,1953年这里曾出土未腐女尸。
再向南是民国初年建的感化院,抗战之前用作军营,抗战时期及其后成为园艺场、拖拉机站。园艺场的面积与东昌古城差不多,四周有土城墙,四面有城门,四门有十字形大道。园艺场内种植了一些果树、蔬菜,还有大片的庄稼。那里曾有一口井,有不少茶馆前去拉水。园艺场的东北角是青年抗日挺进队队长、范筑先次子范树民等烈士牺牲暂厝的地上砖镶墓丘。
园艺场东往北是昔日处决罪犯的“二龙山”。
河岸向东,是圣旨碑亭。这座碑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立在大码头、小码头对过的重檐碑亭内。蟠龙帽正中下方镌刻楷体大字“圣旨”,碑身中间一行大字“聊城临清等五处永禁添设关卡”,助力这一带经济达到鼎盛。亭呈方形,建在数尺高的青石台基上,周围无建筑物、无树木,地面十分宽敞,特别引人注目。因是重檐,人们都称它“碑楼子”。
亭东是大王庙遗址。
运河从这里渐向北拐,在此分出太平街,向东通元宝心。太平街北面是南顺河街民宅的后墙;其南面是教会的空园子,1953年在此建了聊城第一座电厂。
园子东邻是孙姓民宅,笔者曾在此住过4年。
孙宅东邻是武林会馆,武林是杭州的别称,因此又称杭州会馆,也有说是“色纸公所”的,因匾额楹联皆失,难以断定。它的大门在整个院子的东北角,建在比街道高四五级台阶的台基上,为单开间起脊灰瓦门洞,影壁墙即东厢房的北山墙,上有砖雕装饰。大门西是出厦的五间北大厅,有木槅门窗与屋外相隔,廊厦东墙根儿立有一米多高的一座石碑。厅前是左右两厢。南面在数尺高的青石台基上,建有中厅,四周有游廊,廊与厅除墙垛外都用雕刻木槅门扇相隔,这是会馆的中心建筑。中厅东面是通往后院的甬道,后院是东西两厢及南厅,厅后是花园。所有房屋皆青砖灰瓦,砖雕特别精致,极具清代浙江古建筑风格。抗战前,会馆早无主人,一些门窗被拆,杂居着无家和外地的游民、乞丐。1956年电厂扩建,会馆和圣旨碑同时被拆除。
会馆东邻是基督教圣公会工作人员宅院及其开办的文德小学,院子很大,中间有水井和花园。日本人占领时曾挂过“山东省立第二中学”的牌子,有几十个身着长袍大褂的大龄学生在此上学,不久即停办。1947年在此建裕兴烟厂;1950年烟厂迁至安阳,同年当地组建聊城制烟厂,1962年撤销。1970年在原烟厂址基础上向东扩大,建了针织厂。
文德小学大门对过,是圣公会的后门,其前门在南顺河街,坐南向河建城堡式拱门。门楣砖刻“公会恩门”,两旁分别有砖雕“圣教福地,中有永生”的楹联。
教会前门往东叫闸南街,向北拐处,是运河分流入越河的河口。运河与越河之间的区域,称为越河圈。
东关大街经运河上通济闸桥往东延续的街称越河圈街。那时通济闸的闸板已拆卸,闸上有吊桥,后改为固定铁木桥。桥东十字街路口称“闸口”。
闸口往北称闸北街,全是客栈、旅店、饭店、酒馆等店面。
再向北,距闸口二三百米处是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江西会馆。会馆坐东向河,高大山门由数十根青石栅栏护卫,重檐下有正体阳文“江西会馆”壁额,左右是耳门和钟鼓楼,西南角有魁星楼。进大门是与门连体的面东大戏楼,南北有观厢。东面是建在十数级台阶上的五开间硬山大殿。殿面向戏楼,有精雕石柱游廊,廊后即高大的木棂透雕花槅门。20世纪30年代中期,大殿已无槅门和神像,仅大殿南、北山墙上分别书写大约两米见方的“忠义”“神仙”四字。会馆已无围墙,院内有两棵槐树,逢集时树下有说书的。抗日战争后期,日伪在此驻军设据点。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部队继续在此驻防。1946年12月31日夜,八路军攻打聊城时先将此据点攻克,会馆遂被拆除。
江西会馆北,有一座三官庙,20世纪30年代中期,庙已不复存在,只有三尊大神在其位上坐着,经受风吹雨淋,已看不出模样。
1949年后,闸北临河设煤场,后逐步扩大到三官庙以北。
再说闸北运河西岸,向北是青孝街。这里有明代按察副使傅光宅府第旧址。
再向北,现今古槐处,是“赤帝当阳”庙。庙坐北向南,门外有木牌坊,上嵌任克溥题额“赤帝当阳”,有山门、前殿、后殿,前供刘备,后供关羽,皆塑高大神像。1958年后陆续被拆除。
青孝街西边,是小丁家坑。其北岸,是明代江西左参政耿明及其后世的墓地。坟丘很多,石碑、石雕全由汉白玉制作,很罕见,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再往北是护国隆兴寺。据记载,寺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按三路建制,正门外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悲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等,清末该寺已是残垣断壁,20世纪30年代只剩半截铁塔。1953年在这里建聊城地区体育场,笔者曾在这里参加过两届地区中学生运动会。
隆兴寺倒塌后,大悲殿内高两米有余的铜铸释迦牟尼坐像,被移入其北的性海禅院供奉。性海禅院,俗称北花园大寺。笔者曾去看花园,没找到花园,就进了禅院。禅院坐北向南,进山门,左右有四大天王塑像,门里有弥勒佛殿,内供贴金袒腹弥勒坐像。东西建有厢房,正中为大雄宝殿,相传匾额为吴佩孚题。20世纪40年代日寇到处搜索铜制造武器,为避日寇毁坏铜佛,众僧曾将铜佛埋于地下。铜佛被掩埋后,宝殿内改塑千手千眼法力无边的贴金观世音菩萨,又叫大悲观音。
铜佛1956年被发掘,安置在聊城公园供游人观瞻,“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据说这是中国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造像。
禅院与江西会馆同时被日伪设为城外据点,后来又同时被攻克和拆除。
新中国成立后,运河北段可季节性通航,20世纪50年代初,在现今健康路南端建石油库、煤场、木场,是为了方便接卸从运河运来的煤、石油、木材等。1963年,笔者与对桌工作的好友张志鹏一块儿从城里看电影回来,路过利民路木桥,桥北河里停的船上,船工正在酣睡,月亮映在船下的水里,他顺口吟道:“头枕着月亮,心想着远方。”我有位老亲戚家住城北紧靠运河的墩台王庄,其间去看望她,常见河里有行船,就爬到河岸上去看。那时船还没动力,有风靠帆,无风靠纤,有时见纤绳栓到桅杆顶,纤绳拉头捆到尺长的木板两头处,纤夫将其挎在肩头,一步一步艰难地拉;“船使八面风”,只要有风就可拉起风帆调整角度,舵公掌控船舵前行。我曾见到船夫在船头围坐聊天,船在河里顺利前行,也见到过在不适合拉纤的地方,船夫用篙撑行。1964年后,就没再见到这些场景。
运河往北即流出城区。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