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8版:文化·公益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o

位山撒河灯 点点光亮载祝福

制作好的河灯

位山村民在扎河灯。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陈金路

聊城柳园南路向南延伸的聊位路,尽头是东阿县刘集镇位山村。鲁西平原引入黄河水的接口和黄河闸就在位山村,“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也在位山村。在位山村,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撒河灯这一习俗沿袭了160多年。

黄河改道咆哮来

为祭河神撒河灯

刘集镇位山村位于东阿县的西南端黄河岸边,沿黄线长3000米。位山撒河灯、祭河神习俗就起源于这个村的160余年前,这要从黄河改道说起。

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改道为穿山东境内运河流入大清河,滚滚洪水向东流,由利津注入渤海。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走向,就是那次改道的结果。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将位山村一分为二,从此位山村与解山村(现属泰安市东平县东鸠店镇)隔河相望。那时,神话传说中王母娘娘划银河的场景在位山村真实再现。一条黄河分割了村庄,却分不开族人的亲情。因为谢山村的解氏与位山村的解姓本是一家人,因黄河改道相隔。于是,隔河相望的两村人自制小木船摆渡交往,但时常会发生翻船、沉船事故。

“自古以来,人们对黄河水中的蛇、甲鱼、蟾蜍视为水中的神将军,人们为了祈求逢凶化吉、风调雨顺和水上交通安全等,求得河神保佑,清咸丰十年(1860年)元宵节,位山村人在船上摆香案,往黄河里撒彩灯,用撒河灯的方式祭祀河神,顺流而下的河灯,既表达着百姓对逝去亲人的悼念,也寄托了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从此,这种习俗就慢慢形成了。”位山撒河灯习俗第九代传承人张家林说。

三叩河神保平安

黄河之上漂“灯龙”

“今年元宵节前后,因为疫情和禁放烟花爆竹的缘故,位山村没有进行撒河灯活动。”2月25日,刘集镇宣传委员张艳说。事实上,近年来,每逢正月十三或正月十四,位山村就连撒三天河灯。去年元宵节当天上午,接到批准允许撒河灯的通知后,位山村民及浮桥职工迅速行动,欢快的秧歌扭起来,喜庆的锣鼓敲起来,大家纷纷扎起河灯,在欢快的气氛中,一只只色彩缤纷的河灯做成了。祭河神仪式后,晚上7时许,位山黄河浮桥附近,一只只色彩艳丽的河灯沿着黄河顺流而下,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河灯制作工具及用料主要有秫秸、竹签、刀子、剪子、彩纸、糨糊或胶水、蜡烛、铁钉等。用优质秫秸截成40厘米的段状,交叉相扣成十字架,中间插上长约5厘米的铁钉或竹签,用以固定蜡烛,然后在秫秸的四个角上分别插上长约25厘米的竹签支撑,最后把准备好的五颜六色的彩纸,用糨糊或胶水粘好,套在四根竹签上,点上蜡烛,便做成了一个简单的筒形灯。早期的河灯有九州同乐灯、八仙过海灯、二郎担山灯、二层楼灯、李三娘担水灯等。新中国成立后,河灯的品种主要有鱼跃龙门、夫妻恩爱、三阳开泰、六业兴旺、吉星高照、步步高升等。河灯的颜色主要有:草绿色、粉红色、深蓝色、大红色、杏黄色、茄紫色、黑白色等。

一切准备就绪,供桌上摆放猪、羊、鸡、水果等祭品。船老大带领所有船工在船首进行三叩河神,祭拜之后,鞭炮齐鸣,撒河灯开始。在锣鼓声中,船工们有条不紊地把五颜六色的河灯点燃一一放入河中。在黄河水的映衬下,数千只彩灯顺流而下,好似一条游动的“灯龙”。

位山村人变富了

撒河灯习俗没变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和政府加强了对黄河的治理,黄河堤坝不断加高加固,昔日的危险堤段得到了根治,水上交通工具也由过去的小木船换成了大帆船,位山渡口的船只由10余只增加到了20余只,摆渡运输的危险系数越来越低。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也逐步消除,但位山人撒河灯的习俗并没有终止。勤劳朴实的位山村民并没有忘记他们要在这条大河上求生存、求发展的历程,所以,撒河灯的习俗也绵延不绝,而且撒河灯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通过这种习俗,来表达对母亲河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从此,撒河灯的习俗由敬河神变成了一种平安吉祥的喜庆活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位山村为了搞活本村经济,集资购买了机动大铁船,载重量百余吨。位山人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撒河灯的习俗也搞得更加红火了。位山村的舞狮队、秧歌队也加入进来,撒河灯的场面极为壮观,人们也更加欢乐,喜庆的气氛更加浓厚了。

前些年,位山村铺建了特大黄河浮桥,经济收入连年提高,对撒河灯习俗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制作的河灯越来越精致美观,大者近1米,小者约10厘米。河灯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千姿百态,精巧别致。每到元宵节撒河灯时,观灯的人们成千上万,他们来自四面八方,黄河两岸人山人海。随着东阿至东平黄河公路大桥的通车,交通更加便利,人们的生活将更加富足。

2022-03-0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805.html 1 位山撒河灯 点点光亮载祝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