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记录
放大+  缩小-   默认o

理学大家罗汝芳与东昌

说起罗汝芳,也许有些人会感到陌生,但提到他的弟子汤显祖,可谓无人不晓。汤显祖“十三岁时从明德罗先生游”,亲聆其教诲,“或穆然而咨嗟,或熏然而与言,或歌诗,或鼓琴”,丰富学识,增长阅历,涤荡心灵。罗汝芳离世后,汤显祖多次痛悼这位恩师,感喟“夫子在而世若忻生,夫子亡而世若焦没”。

罗汝芳其人其事

罗汝芳(1515—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学界称近溪先生,江西南城县罗坊人。明代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代表人物。

罗汝芳自幼聪明好学,5岁从母读书,稍长博览群书,独钟理学,16岁赴南昌师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颜钧。他触类旁通,探索王阳明心学,为其日后突破宋明理学的僵局,阐述唯物论思想奠定了基础。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举,翌年会试后,自认为“吾学未信,不可以仕”,退居故乡达10年之久。其间他四处游访,考察社会,探究学问,并在从姑山创办“从姑山房”,接纳四方学子,从事讲学活动。嘉靖三十二年,罗汝芳赴京参加殿试,得中进士,开始从政。始任太湖(今安徽太湖)知县,兴乡村社学,召诸生讲学。后迁刑部山东司主事,再出任宁国(今安徽宣城)知府,主持修缮多县城池。创志学书院,创开元会,让囚犯参加听讲,通过道德感化,敦促犯人改过自新。赴京入觐时,大学士、礼部尚书徐阶召集两司郡县候选官员,大会灵济宫,聘他讲学。他深入浅出,侃侃而谈,听者无不动容铭心。嘉靖四十四年,罗汝芳返乡守父丧,士民不忍离别,有步行随至旴江者,四方士子云集南城,拜他为师。隆庆二年(1568年),老师颜钧因得罪当权者,被诬入狱,罪当问死。罗汝芳变卖家产,率其子与门人不远千里前去救援,其师得以减罪改戍邵武。万历元年(1573年),罗汝芳主政东昌。当年,罗汝芳调云南道巡察副使。其间,他兴水利灌田,治昆明湖堤,疏浚滇池,并“以讲会、乡约为治”。昆明五华书院是他讲学的主要场所。万历五年,官拜右参政。万历七年,再次赴京,公余应邀到广慧寺讲学,因朝士纷纷往听,引起张居正不满,唆使朝臣上书劾他“事毕不行,潜住京师”“摇撼朝廷,夹乱名实”,遂被罢官。回到家乡,罗汝芳率弟子游金陵、两浙、湖广,沿途讲学,但从不以西席自居,所到之处,座无虚席。罗汝芳一生耿直傲岸,不迎权贵,主张“致良知”,强调“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否认“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其哲学思想给当时文人学士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带来一缕新鲜的春风。

万历十六年九月初二,罗汝芳溘然长逝,殡葬之日,数百人扶送灵柩而行。弟子们取《大学》首言“明明德”给他定私谥“明德”,并在凤凰山麓建明德堂,设立明德祠,每年祭祀。罗汝芳被后人尊为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思想家李贽评价他数十年间“东西南北无虚地,雪夜花朝无虚日,贤愚老幼,贫病富贵无虚人”。其著有《近溪子文集》五卷。后人集其佚文数百卷,大部分收进《罗近溪先生全集》,《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有介绍。

罗汝芳在东昌任上的作为

万历元年,首辅张居正想招揽几个人才做助手,将罗汝芳调到京城。然而罗汝芳不愿投其所好,张居正将其安排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任知府。任东昌知府期间,罗汝芳励精图治,政绩突出。

讲学为政。罗汝芳上任伊始,就雷厉风行地实施了一系列利民措施,如“平价贸易,极力恤鳏寡”,使当地政风民风发生了较大变化。罗汝芳治政有一个理念,就是“以学为政,重在教化”,他主张“心即政,政即心”,重视政与学的关系,注重通过教化提高民众的素质。他说:“职司所专也者,政也;诸博士弟子所学者,学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则学也,而莫非政也。是故政患不能优耳,固未有政优而非学;学患不能优耳,亦未有学优而非政。”他在任时,“公事多决于讲座”。清康熙《山东通志》载,他讲学“人无贵贱,倾心延接,日进诸生讲学,指示仁体,反复引譬,听者莫不感动”。他的很多政务不是在公堂上办理,而是通过开展讲学活动,在讲座中让大家分析裁定,当下结办。由此可见,罗汝芳讲学,非常注重实际效果。他通过教化民心,使府城的治安秩序有了很大改观。

整修府学。东昌府学由来已久,据乾隆《东昌府志》载,东昌府学在“府署东,宋元丰年间博州知州徐爽建,后改建为聊城县署,金天眷年间学正祁彪即旧址都监廨址建。元至元年间兵毁。明洪武三年(1370年),同知魏忠以元察罕帖木儿祠迁,改建大成殿。天顺年间,知府徐垠增建两庑戟门,名宦、乡贤二祠,泮池,棂星门。”至万历元年,府学庙堂、庑祠凋敝,廨舍已破败不堪。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方便学子求学,“贤守近溪罗公莅政未几,首先修举,谋诸二守袁公一虬、别驾潘公鹄、王公尧佐、庄公桐、节推谢公师启、聊城尹孙公鸣凤,咸赞襄厥美,委经历赵养志、主簿郎汝治辈董其事焉,甫两月告成。”府学重修一新,当地学子欢欣鼓舞,悉心向学。

主持山东乡试。罗汝芳到东昌,正好是山东举行乡试的日子,他受命主持了山东的乡试,并写下《山东乡试录后序》《癸酉山东程策》等文。在这些文章里,罗汝芳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文学主张,表达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他以此为标准,细心地品读和选定考生文章,所选文章虽各不相同,但都“能晓畅时宜,根极理要,发抒乎仁义道德之蕴。闳而肆者,郁郁乎若岱巘之峻峭;鬯而达者,混混乎若海光之浩瀚;精确而典则者,飒飒乎惟孔孟之诵法。占其蕴藉,概属不凡。”罗汝芳认为,抒写仁义道德,其文闳大畅达,蕴藉不凡,方为“治世之人文”。对自己,他也是这样要求的。黄文炳在《明德罗夫子文集后序》中评价道:“窃观先师之文,大都关切身心性命,直写仁人孝子之胸臆,观之者无不感动增益。序以序教,记以记教,铭以铭教,说以说教。《记》云:‘天有四时,春夏秋冬无非教也。’吾师之文亦有四体:序、记、铭、说,无非教也。《记》曰:‘先祖有善不知、不明,知而不传,不仁。君等知之,可谓明矣;知而传之,可谓仁矣。”罗汝芳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躬行者。

创建见泰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萌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清末多改为新式学堂。书院集社会教化、知识传承、学术研讨于一体,是将藏书、教学、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代的书院,不光是读书的地方,还可从事政治活动,心学大师王阳明就利用书院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在当时很有影响力。说到王阳明,不得不提起罗汝芳与山东的另外两层关系。这与王阳明的两个弟子有关,一个是邹守益,一个是颜钥。邹守益是王阳明的大弟子,颜钥亦亲得王阳明指点。颜钥是罗汝芳恩师颜钧的二哥,在其任山东茌平教谕期间,聊城七贤之一张后觉(字弘山)曾求学于颜钥,颜钧曾自北京一路南下亲到茌平看望过胞兄,也曾多次受邀参与罗汝芳的讲学活动,并得到罗汝芳的资助,著名的“解囊捐棺”故事即发生于此时。乾隆《东昌府志》卷之三十四载:“颜钥,字仲溪,永新举人,茌平教谕。恭慎持范,雅意作人,发阳明、白沙(指王阳明和陈白沙)之旨,以授弘山。”隆庆初年,邹守益的儿子邹善(号颖泉)提学山东,特意为张后觉在省城建愿学书院,以教授山东六郡子弟。罗汝芳就任东昌知府后,又为“二师伯”的这位弟子建造了见泰书院,因在书院内可远观泰山,书院取名“见泰”,既借了泰山的名气,也寄托了深厚的愿望,表达了对泰山的敬畏和向往。见泰书院是长清五大书院之一。书院建成之后,张后觉和罗汝芳经常去讲学,东昌听讲者趋之若鹜,这也为治理东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罗汝芳主政东昌时间虽短,但政绩突出。当他离任时,东昌民众舍不得这位亲民的“父母官”,作歌曰:“昔有苏琼,不通愧饷;赵颖献瓜,留置案上。今我罗公,德音是贶;讲学从政,允硕无谤。”可见,罗汝芳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这与他在东昌任上的作为密切相关。(摘自2024年7月6日《联合日报》,略有改动)

2024-10-1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58276.html 1 理学大家罗汝芳与东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