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几策动君王
□ 郑天华
一
“高士一函销战事,布衣几策动君王”,这是清道光年间邗人李璿《茌平怀古》中的诗句。“高士一函销战事”,歌咏的是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义举。而“布衣几策动君王”,则是在赞颂唐太宗赐书“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的另一位茌平籍大臣——马周。
君王贵为天子,处庙堂之高;布衣贱如草芥,居乡野之僻,二者处于社会阶层的两极,有天壤之隔。
君王所思,乃治国安邦,坐稳江山,传承家天下的大计;布衣所想,乃衣食温饱,一家老小,居家过日子的琐事。二者理想志向,似乎也风马牛不相及。
居宫廷高官者,或皇亲国戚,或官、富二代,前呼后拥,等级森严,君王要听到布衣之策,几近传奇。
布衣对于君王,只有山呼万岁的份,没有叱咤朝堂的力。天下由谁坐,怎么坐,从来事不关己。即使有妙计良策,也难传进君王耳朵里。至于出几策撼动君王,谈何容易!
然而,这种似乎根本不可能的事,却被一介布衣实现,并被传为千古佳话。马周的建议不仅让君王深受触动而任用其为高官重臣,还采纳其良策并在全国推行……这个让传奇变为现实的布衣,便是马周。
二
马周是唐朝博州茌平(今茌平区)人。他幼时父母双亡,家徒四壁,靠近友亲朋及乡间邻居施舍接济勉强维持生活,再加上当时兵荒马乱,其孤苦和凄惨自不必说。身为布衣,马周对百姓疾苦耳闻目睹,期冀君王官家“以人为本”“恩加于人”。马周的布衣身份和苦难经历奠定了他能谋“动君王”之策的基础。
父母双亡的孤苦和家境贫寒的困苦并没有影响马周求学上进。天资聪颖的马周通过不懈努力,通读诗书经史,学问一天天长进,成为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济世之才。马周的勤奋和博学,使之具备了能谋“动君王”之策的能力。
自幼孤苦、缺少照顾、缺乏管束,再加上嗜书如命,就没有时间干农活或从事营生,这对贫困潦倒的马周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希望愈加渺茫,也因此塑造了他不拘小节、不按常规办事、不按常理出牌的怪异性格。他甚至今日有酒今朝醉,动不动就烂醉如泥,以致众人“薄之”。马周空有满腹经纶却无以施展,怀才不遇的苦闷和率意而为的性情,更使其放浪形骸,这增加了马周敢以己策“动君王”的胆量。
马周经历坎坷,入仕途后,屡遭奚落责骂,辗转于曹州、汴州、密州,把鼻子碰得扁扁的。直到几经周折,来到长安,做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才在山重水复之后迎来柳暗花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6月,唐太宗李世民诏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员上书,畅言为政得失。常何一介武夫,虽官居四品,但对舞文弄墨、奏章上书却一窍不通,遂求马周代其为之。于是,马周有了千载难逢的“动君王”机遇。
三
马周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直陈己见,不事虚饰,分条列目,一口气写下包括二十多条建议的奏章。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策:
一是国之兴亡,在于民心,安天下必先存百姓。君王要以江山社稷为重,“积德累业,恩结于民心”;而且要因人施教,宽猛随时,在“恩加于人”的同时“节俭于身”。这样,天下庶民对于君王才会“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从而“祸乱不作”,天下太平。
二是体贴百姓,提倡还富于民,藏富于民,着力调节人民内部利益关系。国家要有贮积,但贮积要与民力相称,不如此,则“积之无益”。因此,“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因为“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
三是指出为政之基在于激浊扬清,主张求贤审官,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执政能力。要注重刺史、县令这些与民众直接打交道的官吏的选拔任用,使“以德行见称擢者”有位有为,“以人为本”,“使百姓安乐”,进而实现稳定江山社稷的目标。
四是反对分封制,建议君王管好自己身边的人。对于诸王,不可“溺于私爱”,而要预为节制。对于缺乏才能的诸王,宁可让其享受荣华富贵,不可分封辖地、让其执掌权柄。
五是提倡孝道,教化天下,“以孝为基”。“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主张君主要身体力行,供万人效仿。
这样的雄才大略,这样的治国良策,君主焉有不为之所动之理?
唐太宗看了奏章,深受触动。马周的上书,直陈时弊,切中要害,既有分析,又有对策,言之有物而不尚空谈,唐太宗“称善久之”。唐太宗传常何询问,常何说出系马周所为,太宗闻言动心,立即下诏召见马周。
四
常何回府,请马周入宫见驾,但一时寻不见踪影。唐太宗求贤若渴,忍不住到殿外张望,以致“遣使催促者数四”。大殿之上,马周论起治国安邦之策,滔滔不绝,面对太宗的质疑垂询,也能对答如流。“帝大悦”,遂下诏让他入直门下省。第二年,拜为监察御史。此后,又相继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最终担任吏部尚书,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宗的赏识重用,使马周得以平步青云。
对马周的建言献策,太宗不仅深为赏识,还采纳其言而着力推行。马周善于陈述上奏,在平实中见至理,于质朴中显真情。机敏、辩证、深入、不粉饰太平,切中要害,应对问题的措施周密,因而太宗俱“深纳之”。马周书谏停行世封,太宗遂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马周上书陈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之害,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不急之营造;太宗要去九成宫避暑,马周进谏“愿示返期,以解众惑”,太宗也随即采纳照办。马周也十分感激太宗的信任,珍惜自己发挥才能的机会,尽其所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载入史册的“贞观之治”,当有马周的功劳,因而“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马周的经国远虑和直言相谏,使太宗深受感动而对其关怀备至。马周担任御史后,遣人按事先画好的图购买住宅。别人都认为他是书生出身,没有什么积蓄,买不起房屋,暗地里笑话他。马周便将自己选好一处价值二百万住宅的事报告太宗,太宗下诏由官府出钱为马周买下,并赏赐他奴婢和生活用品。这时,那些背地笑话他的人才恍然大悟。太宗还亲自为患消渴病的马周调药,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令御医前去看护、差太子登门探视……像马周这样得君王眷顾的大臣,实属凤毛麟角。
“往事越千年”,毛泽东主席在反复阅读《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中有关马周的记载时,密加圈点,在马周的一篇奏疏处批注道:“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