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 量身定制 精准评估
心脏康复带来 “心” 活力
文/图 本报记者 鞠圣娇
“以前我都不敢下楼,现在多走几步也不喘了,再也不怵下楼遛弯了。”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张明发(化名)说自己不再像几个月前那样小心翼翼了。
“自从半年前心脏里装了支架,我就再也不敢运动了,恐怕病情加重。多亏了这三个月,主治医师叶岩岩大夫教给我怎么锻炼。”患者吴玉媛(化名)坦言,这三个月的经历改变了她的人生。
这些心脏病患者的生活为什么发生了改变?2月28日下午,记者到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采访,发现心脏康复给心脏病患者带来了“心”活力。
心脏病患者动起来更健康
安装了心脏支架,还能运动吗?这是许多心脏病患者关心的问题。
“心脏病患者不仅可以运动,而且需要运动。因为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复发率、住院率及死亡率,对患者的康复是有利的。关键是如何运动,很多患者是不会动、不敢动、不愿意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张云说,为更好地促进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响应健康中国2030计划,医院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于2021年11月成立了心脏康复中心,以心内科为核心,整合运动康复、心理、营养等专科医师。第一批20余名患者经过3个月、36次的运动康复,已经顺利“毕业”。
心脏康复何时开始?张云说,患者病情稳定后就可以开始第一阶段康复了,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减少并发症;第二阶段的康复中,医师、康复师会根据患者情况,制订适合患者心肺功能的运动训练计划,训练36次为一个疗程,之后就可以进行第三阶段的居家康复了。
记者在该院心脏康复大厅看到,这里有医用健身车、抗阻训练器等康复器具,并都配有监护设备。患者在使用这些康复器具时,心率、血压、血氧等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墙上的大屏幕,便于医护人员判断患者的身体状态。“为让患者适应运动节奏,我们一般设置为从缓到快。但有的患者比较‘要强’,如果我们发现患者心率过快,就会立即喊停。”为了帮助患者科学锻炼,心内科医师叶岩岩和同事们会一直守在患者身边。
“五大处方”助力心脏康复
运动康复只是医护人员为心脏病患者开具的“五大处方”中的一个,其余“四大处方”分别为药物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含睡眠管理)和戒烟戒酒处方,而运动处方和药物处方同等重要。
患者就诊后,叶岩岩和同事会对患者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饮食、睡眠和生活习惯,并进行体适能评估,通过心肺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握力测试、单腿站立试验等方式了解患者运动能力、身体平衡能力等,有时还要利用吸气肌训练仪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而这样的评估,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会进行多次。
结合患者病情,医护人员会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有的患者饮食不当导致血脂很高,医护人员会告知患者每天怎么吃、吃什么;有的患者有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疾病,康复师在制定方案时,就要考虑患者的骨骼、肌肉状态。有位40多岁的患者,是家中顶梁柱,无法接受自己安装心脏支架的事实,觉得自己不能再为家里挣钱了,医护人员便对其进行了心理干预,帮助他重拾信心。“一般来说,当患者坚持康复,发现身体状态越来越好,他们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叶岩岩说,像张明发、吴玉媛这样通过心脏康复锻炼获得改变的患者,在心脏康复中心有很多。
科学评估才能正确运动
44岁的马聚义(化名)从30岁开始,每天都会跑步10公里。最近,他因为高血压到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张云发现他心功能有异常,便为他安排了心肺功能测试。“蹬了个‘自行车’,发现我不该跑那么多步。”测试结果让马聚义十分惊讶,因为长期过量运动,他已经出现了心脏肥大的情况,如果不加干预,以后有可能出现心衰。
马聚义口中的“自行车”是心肺运动检测仪,通过它可以了解患者的最大摄氧量——这是心肺功能检测的“金标准”。张云说,心肺功能检测不仅适用于心脏病患者,还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状况能否耐受大的手术,帮助寻找患者胸闷气短的原因,也可以用于评估体育爱好者的运动能力。
患者林庆鸿(化名)今年70岁,安装了心脏支架,脑供血不足,而且肚子上肉特别多,平时下楼、穿衣服、系鞋带都比较困难。看到朋友们的变化,他也坐不住了。叶岩岩医师在评估后,为他安排了体外反搏治疗。“体外反搏是一种治疗多种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技术,在不增加心脏负荷的情况下,进行一场轻松的、相当于马拉松的锻炼,增加心脏、脑、肾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流。”叶岩岩说,林庆鸿有心脑血管疾病,正适合该项治疗,再结合心脏康复“五大处方”,3个月的时间,林庆鸿瘦了4公斤,肚子变小了,生活也能自理了。
“心脏康复是个新理念,很多参与过康复训练的患者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张云说。
■ 记者感言
不要轻易拒绝新生事物
过去,人们有了病才去医院,希望医生能药到病除。如今,现代医学将“防病”环节前置,使用多种手段预防疾病产生、发展。心脏康复理念和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这样的新事物,很多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会下意识地拒绝。采访中,看到这些心脏病患者的变化,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轻易拒绝新生事物。有时,勇敢尝
试,可能会换来不一样的效果。因为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对医疗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在医生推荐新方法时,可以听一听、思考一下。当然,现实中也有很多披着白大褂的骗子,将毫无作用的疗法进行包装,夸大其作用,忽悠普通人上当。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办法之一是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跟专业医生讲出自己的疑问。
鞠圣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