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富江与文化名人
□ 刘爱新
20世纪80年代末,冠县东古城镇中学教师么富江看到老家农村的许多孩子因为校舍和师资不足、家庭生活困难等原因面临失学,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回到村里。他效仿清末冠县行乞办学的武训先生,历经千辛万苦,先后筹资三百余万元,建设了两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使数百名面临失学的孩子重新背上书包,走进课堂。
当时,《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对么富江的办学事迹进行报道,一些文化名人也纷纷以题词、赠送书画等形式予以支持和鼓励。
1990年9月,酷爱书法的么富江在办学形成初步规模后,考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进修一年。书法班的教师大多是国内知名的书法大师,在这里,他不但学到了受益终身的书法精髓,还结识了许多交往一生的良师益友。
欧阳中石赠诗
书法班授课教师中,最有名气的要数欧阳中石。欧阳教授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被北大书法艺术研究班特聘为主讲教师。他每次上课,教室内都座无虚席,有时过道里也会坐满旁听生。
么富江很想请欧阳教授为学校赐字,以便扩大办学影响力。一天下午,么富江带着刊登自己办学事迹的报纸去欧阳教授家里拜访,为了表示尊重,他在超市买了两瓶鱼肉罐头。
到了欧阳教授家,发现他正在书房向几位入室弟子点评书法作品。么富江担心欧阳教授不认识自己,连忙自我介绍说是书法班的学生,并把报纸递给欧阳教授。
欧阳教授疑惑地接过报纸,认真地看起来。同时,么富江打量了一下教授的书房,只见室内除书橱、书桌外,墙上醒目位置还贴着一行大字:动笔三千,会客不超过10分钟。
看到这几个字,么富江的心凉了半截,心想:教授这么忙,看来求字的事要黄了。
十几分钟后,欧阳教授把报纸看完了,他的脸色由刚才的严肃变得和蔼起来,他亲切地说:“富江,你办学辛苦了,快请坐。”
欧阳教授又问了有关办学的几个问题,么富江一一作答,教授的脸色越发可亲起来,问:“你今天来有需要我帮忙的吗?”
么富江说出想请教授赐墨宝的事,没想到欧阳教授答应得很干脆,说:“你和武训先生一样为家乡、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不但要给你写字,还要给你写一首诗。你三天后来拿吧。”
么富江感到很意外,没想到欧阳教授答应得这么痛快。走时,他试着把带来的鱼肉罐头留下,欧阳教授说什么也不要,么富江只得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去。
三天后,么富江按约定时间去了欧阳教授家,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把写好的字递给他。么富江展开一看,教授还真为自己写了一首诗:“钦仰先贤师武训,惠培后学育文遒。甘将一己离乡馆,俯首蒙童自作牛。”
诗的落款是:为富江老师赞,中石。
么富江迷惑了,问欧阳教授:“我是您的学生,您为何称呼我为老师?”
欧阳教授回答:“你为家乡、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我要向你学习,向你致敬!以后有什么事只管来找我!”
之后,么富江成了欧阳教授家里的常客,每次进京都要前去拜访。教授还就办学一事给么富江出主意,提出搞一次书画展可能更容易筹措办学资金,并亲自题写会标:富江兴学墨迹收藏展。
么富江知道,欧阳教授的字价格不菲,可是,他给自己题字却分文不收,真是对办学的极大支持。
季羡林当办学顾问
季羡林学贯中西,做人和做学问都堪称一流,被人们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老家在临清,与么富江的老家冠县紧挨着,二人同属聊城老乡。么富江在北大求学期间,就想利用这层关系拜访季老,寻求他对办学事业的支持。
么富江的宿舍位于北大燕南园,季老住在燕北园,相距仅1000多米。一个周末的下午,么富江带着刊登其办学事迹的报纸敲开了季老的家门。
那天季老正好在家。么富江连忙自我介绍说自己是聊城老乡,现在北大学习。季老一听,很是亲热,忙着向么富江打听家乡这几年的变化。过了一会儿,么富江把自己带的报纸递给季老。季老看得很仔细,看完后,对么富江办义学的行为予以高度认可,同时又提出了几点建议。两人的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之后么富江又到季老家去了很多次,每次二人都相谈甚欢。
一次,么富江开玩笑地对季老说:“人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都听您不少于十席话了,是不是就胜读百年书了?”
季老听后一阵哈哈大笑。
还有一次,么富江邀请季老担任自己创办学校的顾问,季老满口答应,过了一会儿又补充道:“给你当顾问可以,我是顾得上就顾,顾不上问就不问了。”
说完,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1992年2月,季老听说么富江要在老家举办“兴学墨迹收藏展”时,不但把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千古一丐,柳林腾辉”寄过来,而且还随作品寄来一封信,信中大致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这次举办展览表示祝贺,二是表示对武训先生的景仰之情,三是谦虚地说自己的书法作品难登大雅之堂,简直是“赶鸭子上架”。
么富江用八个字评价季老:憨厚,朴实,幽默,风趣。他说,季老的学问、人品都是一流的,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臧克家破例题字
么富江在北大求学期间,结识了北大书屋总经理、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么富江经常向谷向阳请教诗词和书法艺术。
一次,二人闲谈时,么富江表露出想找名人题写校名和题词的意思,谷向阳说:“这个好办,臧克家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师长,我们经常联系,他看在你办义学的面子上一定会给你写的。”
臧克家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他写的《有的人》广为人知,曾写过许多介绍武训先生的文章。
“不过,臧老年龄大了,不喜欢生人打扰,要不你把介绍自己办学事迹的报纸找几份,过几天我去看望他,顺便请他题字。”谷向阳说。
么富江没想到自己今生还能和臧克家取得联系,急忙答应了。
大约一周后,谷向阳兴冲冲地拿着两幅作品找到么富江。么富江大喜过望,展开一看,一幅是臧老题写的校名“么富江小学”,一幅是写给自己的对联:“春风无私催桃李,好雨有情育英才。”
“臧老看到你的办学事迹很是激动,连说:‘没想到冠县又出了一个小武训!’他年龄大了,一般不给人题字,这次破例为你题了一次。”谷向阳告诉么富江。
么富江很是感动,一面感谢臧老对自己办学的支持,一面暗下决心,决不辜负臧老的期望,一定要把学校办出名堂来。
么富江表示,在与这些文化名人的交往中,自己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正是在与这些名人的交往过程中,让自己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学识素养,激励着自己一路前行。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