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庞洪锋一家的晚报情

庞洪锋在写阅读笔记

文/图 本报记者 崔淑静

“我写的《光岳楼买笛记》11月4日在《聊城晚报》刊登之后,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小区里的一位初中生还专门找到我,就光岳楼下能买东西这件事进行求证。这些年,通过晚报这个平台,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写作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可以说,《聊城晚报》见证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初心。”11月16日,庞洪锋对记者说。

读书写作是一种传承

“在我们家,热爱读书、看报与写作,是一种传承。”庞洪锋介绍,自2005年《聊城晚报》创刊以来,全家人都是它的忠实读者,每天晚报一送到,一家老小都会从头版仔细看到末版。庞洪锋的母亲和算盘打了一辈子交道,但一直喜爱阅读,并在近80岁高龄迷上了写文章。她根据自己小时候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的《那年闹鬼子》一文,刊登在2014年6月17日的《聊城晚报》上。

“母亲那么大岁数了,还拿起笔来坚持写稿,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闲暇之余,我也喜欢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向晚报投稿。”庞洪锋说,他自2013年1月26日在《聊城晚报》刊登第一篇文章《胆儿》以来,至今已刊发30余篇。“多年来,老伴儿王春芳一直是我的第一读者,我们常一起切磋写作技巧。如今,老伴儿也已在晚报发表6篇文章。”

“每一篇文章见报,我都非常开心,连空气都觉得是甜的。这对我来讲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可以说,在晚报发表的一篇篇文章,构成了我生活中的乐章,让我的晚年生活充满了乐趣与希望。”庞洪锋由衷地说。

一次难忘的写作经历

“由于发表的文章较多,有时我会接到晚报编辑的约稿。”庞洪锋自豪地说,“每次我都会沉下心,想着怎样把文章写好,把故事讲好。”

“2023年,在一篇讲述我的大学经历的稿件中,有一句话提到‘聊城师范学院’的校牌是茅盾先生题写的。编辑看到这个线索后,请我详细讲述一下背后的故事。当时正是夏季高温天气,动一动就汗流浃背,但我迫切地想把这篇稿件尽快完成,向读者讲述茅盾先生和聊城的渊源。”谈起当时的写作经历,庞洪锋记忆犹新。

庞洪锋详查资料得知,我市“聊城公园”“聊城师范学院”“东阿王曹子建墓”“狮子楼”匾额均由茅盾题写。年近古稀的他不顾天气酷热,以实地走访或微信、电话联系相关人员等方式,取得第一手文字及图片资料,并几经核实查证,写成《茅盾与聊城》一文,刊登于《聊城晚报》“记录”版。

“写稿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走多少路的过程,了解的东西越多、越翔实,所写的文字越厚重、越有味道。在此,也感谢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正是由于他们的热心帮助,才让有价值的故事被记录,并被更多读者所知晓。”庞洪锋说。

用心讲好“聊城故事”

“《聊城晚报》已经快20岁了,里面不仅有权威政策解读,也有丰富贴心的服务资讯,更有精彩的聊城故事。”庞洪锋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记述本地文化历史、讲好普通百姓的故事,是报纸应该承担的使命,而写作者,就是努力把故事讲得更加精彩。

自2021年起,庞洪锋每天都会背诵《毛泽东诗词赏读》中的诗词,至今已背下69首。此外,他还会背诵一些经典古诗词及当代散文。在庞洪锋看来,通过读书、看报和写作,不仅可以持续提升写作能力,还能实现内心的淡定和从容。“热爱,来源于日拱一卒的坚守、业精于勤的沉淀。我将不断鞭策自己,用情用心写作,把聊城故事讲得更好,让聊城好声音传得更远。”庞洪锋说。

2024-11-2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60274.html 1 庞洪锋一家的晚报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