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基层法官的“不怕”与“怕”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王希玉
20多年来,他怀着司法为民的初衷,扎根基层,风尘仆仆地奔波在田间地头,数不清的当事人怒气冲冲而来、满意而去,无数恩怨烟消云散;20多年来,他受到市级以上表彰20多次,并被授予“全国优秀法官”“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就是莘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马敬启。
3月4日,马敬启说,作为一名法官,头顶国徽、肩扛天平、胸怀正义,工作中有时觉得苦,也觉得累,但他不怕;办案时,当事人威胁阻挠,他也不怕。他怕的只有两点:一怕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二怕辜负党对他的培养和重托。
大雨中蹲守欠债人
1995年进入莘县人民法院工作后,马敬启主动要求到基层法庭工作。莘县人民法院共有4处基层法庭,他在3处工作过。他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村庄,熟悉乡间的每一条小路,化解了近万件矛盾纠纷。谈及工作经历,他不无感慨地说:“我的根扎在基层,我的心永远和群众在一起。”
基层法庭处理的大多是家长里短的细小琐事,但这些小事、琐事却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2003年,马敬启办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张女士的丈夫郭先生因交通事故死亡。郭先生生前的朋友周某提出,让张女士把16万元赔偿款借给他,利息比银行高,每月的利息就够张女士一家的开销。张女士听信了周某的话,就把钱借给了他。但周某3个月后就不再支付利息,人也“消失”了。张女士的女儿此时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家里凑不够学费,无奈之下,张女士将周某告上了法庭,但周某始终没有到庭。
马敬启深深感到,这件案子处理不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马敬启下定决心,无论怎样也要把孩子的学费要到手。白天找不到周某,他就晚上去。他骑着摩托车载着书记员小王在周某家附近蹲守多日。一天晚上11时多,狂风顿作,大雨将倾。小王说:“我看他就是躲着咱们,估计是等不来了,咱回去把案子判了,让执行部门执行吧。”
马敬启知道,小王说得没错,判决书出来,案子就结了,他的职责也算完成了。但他更明白:张女士打官司的目的不仅是要一份判决书,而且更想要回自己的钱,让孩子上大学;走执行程序,时间长,孩子上学的事很可能被耽误。于是,他坚定地说:“再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等到了周某回家。周某看到他们,非常惭愧。周某说:“说实话,我做生意赔了,手里真没钱,但我说啥也得凑钱还上,不能耽误孩子上大学。”最终,该案顺利调解,圆了张女士孩子的大学梦。“马法官,让俺说啥好,那天那么大的雨……”当张女士从别处得知马敬启的办案经过后,感动得直掉泪。
马敬启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他当家人。马敬启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案子等不得、拖不得,早一点结案、快一点结案,就能让群众早一刻安心生活。我是共产党员,时时处处都要冲在前,让群众满意、让党放心。”
网上庭审不厌其烦
怀着两个“怕”,马敬启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一天,马敬启刚到办公室,一阵电话铃声响起。
“我在北京,开庭时到不了现场,不会判决我承担责任吧?”“什么?不用出门,在家用手机就能参加庭审,你们不会骗我吧?”来电的是一名身在北京的当事人。
马敬启耐心地向当事人解释:“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法院开展了互联网庭审。”可当事人还是不相信,马敬启便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当事人如何在网上操作。当亲眼看到庭审的场景时,当事人才放下心来。
这是一件承揽合同纠纷案件,把原告和3个住在不同地方的被告聚在同一个画面中,工作量很大,任何一方不配合就很难正常进行。马敬启不厌其烦地与当事人沟通、解释,指导他们解决技术难题,直到庭审时出现各方正常交流的声音、画面,书记员把各方陈述的意见一字不差地展示后,原告、被告都认可了他们的互联网庭审工作。当事人高兴地说:“你们法官真是方便了我们,辛苦了自己!”
在日前公布的“齐鲁政法英模”名单中,马敬启名列其中。他说,今后,他要继续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让工作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