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晚报写稿是一种幸福”
文/图 本报记者 崔淑静
“我自幼热爱文学,很羡慕那些将文字发表在报刊上的人,将写下的文字变成铅字,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感谢《聊城晚报》这个平台,让我的文字见诸报端。我一直觉得,为晚报写稿是一种幸福。”12月7日,茌平区信发小学图书管理员袁宝霞由衷地说。
6年前与晚报结缘
“6年前,因身体原因,学校领导安排我在校图书室工作并负责收发全校的报刊。我在众多报刊中发现了《聊城晚报》,它生活气息浓郁、接地气,写身边人、讲身边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在众多版面中,我对副刊‘一城湖’情有独钟,每次都将上面刊登的文章一字不落地看完。那一篇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文学梦。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选了几篇写好的文章发到晚报征稿邮箱。开始的几次投稿如石沉大海,但我没有气馁,更加用心地写,写完都会仔细修改几遍再发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写的《怀念同桌的你》这篇文章终于在2018年4月20日的‘一城湖’版面上发表了。”谈起自己第一篇文章发表时的情形,袁宝霞仍满怀喜悦。
“从此以后,我写稿的劲头更足了,文章被采用的概率也不断提高。文章刊出后,不仅得到亲朋好友的祝贺,更重要的是个人在精神层面有了一种全新的追求。”袁宝霞说。
成长为“副刊优秀通讯员”
“晚报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点燃了我创作的激情。自此,每天读报成了我的必修课。除了投稿,我还积极参加晚报组织的各种征文活动。或许是看到了我的努力,原聊城日报社2022年度‘副刊优秀通讯员’评选揭晓,我有幸上榜,并被邀请到报社参加座谈会。”
“第一次到报社,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袁宝霞对当时的情形难以忘怀,“那里处处彰显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办公楼一楼的报史长廊,浓缩了聊城的发展历史,让人震撼。我们还与报社领导、编辑近距离交流,了解了一份报纸是如何与读者见面的,也更加了解了报纸的用稿需求。这次座谈会,让我收获良多,也让我前行的脚步走得更加坚实。”
努力写出更多高质量稿件
“副刊优秀通讯员”的称号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激励。近两年,袁宝霞将写作范围扩大,除了为副刊版面提供稿件,还尝试写一些新闻类稿件。她仔细研读每天的《聊城晚报》,学习消息、通讯的写作方法,提升新闻敏感性。
“去年7月,我参加茌平区举办的文学创作交流会时,认识了一位86岁的文友——高廷伦老师。我被高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所打动,决定写一篇文章,投到晚报,这篇名为《高廷伦:86岁仍笔耕不辍》的文章很快就被刊登出来。这次写作不仅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80多岁的婆婆备受鼓舞。受高老师的影响,婆婆也拿起笔开始写读报笔记,看到新鲜事,会第一时间与我分享,并鼓励我写成稿件,给晚报投稿。《聊城晚报》让我和婆婆的关系更密切了。”袁宝霞笑着说。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我将永葆一颗好奇心,写出更多高质量作品,为增加晚报的可读性、影响力贡献力量。”采访最后,袁宝霞信心满满地说。